快乐老师
回答于2025年04月09日
金牌答疑老师,已为数十万学员排忧解难
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免税收入是直接不参与应纳税额计算的。具体来说:
企业所得税方面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通常是先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这里的免税收入,比如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等,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就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了,之后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再减去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才得出应纳税额 。即免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额的过程中,是直接被剔除,不参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
个人所得税方面
以综合所得为例,应纳税所得额 = 年收入总额 - 6 万元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 免税收入 。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后,再根据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免税收入同样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就被扣除,不参与后续应纳税额的计算 。
总之,免税收入是税收优惠的一种体现,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规定直接从相关收入总额中扣除,不纳入计税依据 。
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免税收入是直接不参与应纳税额计算的。具体来说:
企业所得税方面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通常是先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这里的免税收入,比如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等,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就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了,之后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再减去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才得出应纳税额 。即免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额的过程中,是直接被剔除,不参与应纳税额的计算 。
个人所得税方面
以综合所得为例,应纳税所得额 = 年收入总额 - 6 万元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 免税收入 。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后,再根据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免税收入同样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就被扣除,不参与后续应纳税额的计算 。
总之,免税收入是税收优惠的一种体现,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规定直接从相关收入总额中扣除,不纳入计税依据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