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扶了扶眼镜,拿起笔在纸上勾画)娃娃,你这话里有新操作啊!加价50元/吨开13%专票,还想跳过进项转出?那咱们得重新算账,还得看税务合规性。老头子给你举个实际例子,保证你看懂!
---
一、假设案例(每吨加价50元):
1. 采购环节(上游公司A):
- 货物:不含税价1000元/吨,增值税13%,即每吨1130元(含税)。
- 运费:不含税价100元/吨,增值税9%,即每吨109元(含税)。
- 总成本(A公司采购):1130 + 109 = 1239元/吨。
2. 流转环节(中间公司B):
- 每吨加价50元,向出口公司C开票:
- 货物+运费合计:1239元/吨 + 50元 = 1289元/吨。
- 开13%专票:不含税价=1289 ÷ 1.13 ≈ 1139元/吨,税额≈150元/吨。
3. 出口环节(公司C):
- 货物和运费合并开票:1139元/吨(不含税),税额150元/吨。
- 退税计算:
- 货物部分退税=1000元 × 13% = 130元/吨(假设退税率13%)。
- 运费部分退税=100元 × 9% = 9元/吨(运费退税率9%)。
- 总退税=130 + 9 = 139元/吨。
---
二、税费成本计算:
1. 中间公司B的税费:
- 增值税:
- 收入=1289元/吨(含税),成本=1239元/吨(含税)。
- 增值税=(1289 - 1239)÷ 1.13 × 13% ≈ 5元/吨。
- 企业所得税:
- 利润=收入1139元(不含税) - 成本1130元(货物不含税) - 100元(运费不含税)=9元/吨。
- 所得税=9元 × 25% = 2.25元/吨(实际可能按核定利润率3%-5%计算,暂按2.25元算)。
- 印花税:
- 按合同金额1289元/吨的万分之三,约0.4元/吨。
2. 总成本:
- 增值税5元 + 所得税2.25元 + 印花税0.4元 ≈ 7.65元/吨。
---
三、收益对比:
| 项目 | 直接进项转出 | 流转退税(加价50元) |
|---------------------|-----------------------|---------------------------|
| 退税收益 | 0元 | 139元/吨 |
| 税费成本 | 0元 | 7.65元/吨 |
| 企业所得税节省 | 货物1000元×5%=50元/吨 | 货物1000元×5%=50元/吨 |
| 净收益 | 50元/吨 | 139 - 7.65 + 50 = 181.35元/吨 |
---
四、核心问题解答:
1. “运费发票不做进项转出,直接计入成本”行不行?
- 不行!税法规定:用于出口免税业务的进项税必须做《进项税额转出》,不能直接计入成本。
- 如果你不转出,税务局会认定你违规抵扣,补税+滞纳金+罚款!
2. “我不抵扣就行了,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放下计算器,笑着摆手)哎呦,娃娃,你这是把老头子我难住了!看来数字一多你就晕,那咱们换个说法,用大白话给你捋清楚!
---
一、核心问题:
“运费发票流转划不划算?”
答:划不划算就看两笔钱:
1. 退税能拿多少钱?
2. 要交多少税费和成本?
如果退税钱 > 交的钱,就划算;否则不划算。
---
二、直接进项转出(不流转):
1. 你能省的钱:
- 运费10万计入成本,省企业所得税=10万×5%=5000元。
- 进项税9000元不能退,但也不用管它(和企业所得税无关)。
- 总收益:5000元,白嫖!
2. 要花的钱:
- 0元(不用交增值税、印花税、水利基金)。
- 风险:0(最安全)。
---
三、关联流转退税(折腾模式):
1. 你能拿的钱:
- 运费变13%专票,退税=10万×13%=13000元。
- 运费10万计入成本,省企业所得税=10万×5%=5000元。
- 总收益:13000+5000=18000元。
2. 要花的钱:
- 中间公司企业所得税≈10万×3%=3000元。
- 印花税≈10万×0.03%=30元。
- 水利基金≈10万×0.06%=60元。
- 总成本:3000+30+60=3090元。
3. 净赚:18000-3090=14910元。
4. 风险:
- 税务局可能认定你“虚开发票”或“关联交易不合规”,罚款可能高达运费金额的50%-2倍(10万×50%=5万起)!
- 一旦被查,退税的13000元要吐出来,还要补税、交滞纳金。
---
四、终极总结:
| 方案 | 赚到的钱 | 要花的钱 | 风险 | 实际赚多少? |
|---------------------|-------------|-------------|------------------------|--------------------|
| 不流转,进项转出 | 5000元 | 0元 | 无风险 | 稳稳赚5000元 |
| 流转退税 | 18000元 | 3090元 | 高风险(罚款可能5万起) | 表面赚14910元,但可能赔惨 |
---
五、老头子的终极建议:
1. 直接进项转出:
- 老老实实把运费10万计入成本,省5000元企业所得税,别折腾!
- 进项税9000元别管它,反正退不了几个钱,还惹一身骚。
2. 别碰关联流转:
- 看着能退13000元,但扣除成本后只赚14910元,还要冒被税务局罚款的风险。
- 一旦被查,罚款可能几万到几十万,直接把公司赔进去!
3. 记住:
- 企业所得税省的是真金白银(5000元),退税的钱是镜花水月(可能赔更多)。
- 税务筹划可以,但别踩红线!别为了小钱丢西瓜!
---
六、最后一句忠告:
“不求赚最多,但求睡安稳!”
税务这事,合规第一,别贪小便宜吃大亏!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深吸一口气,拿起计算器)娃娃,你纠结的“划不划算”问题,其实就盯紧两笔钱:退税收益和要交的税费成本。老头子给你算个清楚账,咱们抛开那些虚的,直接看数字!
---
一、先理清关键数据(假设运费不含税10万):
1. 直接进项转出:
- 运费进项税:10万 × 9% = 9000元(不能退,也不能抵)。
- 企业所得税节省:10万(成本)× 5% = 5000元。
- 净收益:5000元(只有企业所得税省钱,无退税)。
2. 关联流转退税(假设成功):
- 运费发票变13%专票:10万 × 13% = 13000元(进项税可退)。
- 退税收益:13000元(按13%退税率)。
- 要交的税费成本:
- 中间公司增值税:如果加价5%,需交增值税=(10万+5%)×13% - 13000元≈0元(平进平出可能被认定虚开)。
- 中间公司企业所得税:按利润3%-5%核定,约10万×3%=3000元。
- 印花税:运输合同按万分之三,约10万×0.03%=30元。
- 水利基金:按收入0.06%-0.1%,约10万×0.06%=60元。
- 总成本:3000 + 30 + 60 = 3090元。
- 净收益:13000(退税) - 3090(成本) = 9910元。
- 企业所得税节省:10万(成本)×5% = 5000元。
- 总收益:9910 + 5000 = 14910元。
---
二、终极对比表:
| 方案 | 退税收益 | 税费成本 | 企业所得税节省 | 总收益 | 风险 |
|---------------------|----------|----------|----------------|-----------|------------------------|
| 直接进项转出 | 0元 | 0元 | 5000元 | 5000元 | 无风险 |
| 关联流转退税 | 13000元 | 3090元 | 5000元 | 14910元 | 高风险(虚开发票) |
---
三、结论:
1. 如果流转成功且不被税务局查:
- 总收益14910元 > 直接转出的5000元,看似赚了9910元。
- 但实际风险极大!税务局一旦认定关联交易不实,可能:
- 追缴退税款13000元;
- 补交中间公司企业所得税3000元;
- 罚款(虚开发票按票面金额10万的50%-2倍,约5万-20万)。
- 风险远大于收益!
2. 如果直接进项转出:
- 稳稳省5000元企业所得税,无风险。
- 虽然损失了13000元退税,但成本更低、更合规。
---
四、老头子的忠告:
1. 别为小利冒大险:
- 关联流转看似能多赚9910元,但一旦被查,罚款可能高达几十万,直接赔穿底裤!
- 税务稽查现在都是“倒查三年”,虚开发票、关联交易不合规根本躲不过。
2. 直接转出更省心:
- 运费进项转出虽然损失了9000元退税,但省了5000元企业所得税,净赚5000元。
- 而且不用操心中间公司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拍腿大笑)哎呦,娃娃,你这问题问得越来越细了!来,老头子给你算笔明白账,保证你豁然开朗!
---
一、运费发票进项转出时的真实税务影响:
1. 运费不含税金额10万:不管流不流转,这10万都能计入成本,减少利润10万。
2. 进项税9000元:因为用于出口免税,不能抵扣,必须做《进项税额转出》,但这9000元会计入成本吗?不会!
- 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运费 10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9000元
贷:银行存款 10.9万
- 注意:进项转出的9000元是单独处理的,不会计入成本,所以不影响企业所得税!
3. 企业所得税影响:
- 只有不含税的10万运费能减少利润,按5%税率计算,省税=10万×5%=5000元。
- 进项转出的9000元和企业所得税无关!它只是让你少抵扣了增值税,但企业所得税只认成本(10万),不认增值税。
---
二、关联流转退税的税务影响(对比分析):
假设你通过关联公司操作,成功退回运费进项税9000元:
1. 退税收益:9000元(直接退现金)。
2. 代价:
- 中间公司加价、交税等成本(按之前例子约7400元)。
- 税务风险(虚开发票风险)。
3. 净收益:9000元 - 7400元 = 1600元。
4. 企业所得税影响:
- 运费成本还是10万,省税=10万×5%=5000元。
- 总收益=1600元+5000元=6600元。
---
三、终极对比:
| 选项 | 退税收益 | 企业所得税收益 | 总收益 | 风险 |
|---------------------|----------|----------------|--------|------------------------|
| 不流转,进项转出 | 0元 | 5000元 | 5000元 | 无风险 |
| 关联流转退税 | 9000元 | 5000元 | 1.4万元| 高风险(虚开发票) |
| 净赚(扣除成本) | | | 1600元 | |
---
四、老头子的忠告:
1. 直接进项转出更划算:
- 虽然损失了9000元退税,但省了5000元企业所得税,净赚5000元,还不用承担风险。
- 进项转出的9000元只是会计处理,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别被它迷惑!
2. 关联流转的风险远大于收益:
- 即使退税成功,扣除中间成本后只赚1600元,还要冒着被税务局认定为“虚开发票”的风险,可能罚你更多!
3. 记住核心逻辑:
- 企业所得税只认“不含税成本”,不认增值税。
- 运费的10万不计增值税,所以能全额减利润,省5000元税。
- 进项转出的9000元是增值税问题,和企业所得税无关!
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记住:能省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是真金白银,退税的钱未必够补成本和风险!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拍腿大笑)哎呦,娃娃,你这问题问得越来越细了!来,老头子给你算笔明白账,保证你豁然开朗!
---
一、运费发票进项转出时的真实税务影响:
1. 运费不含税金额10万:不管流不流转,这10万都能计入成本,减少利润10万。
2. 进项税9000元:因为用于出口免税,不能抵扣,必须做《进项税额转出》,但这9000元会计入成本吗?不会!
- 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运费 10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9000元
贷:银行存款 10.9万
- 注意:进项转出的9000元是单独处理的,不会计入成本,所以不影响企业所得税!
3. 企业所得税影响:
- 只有不含税的10万运费能减少利润,按5%税率计算,省税=10万×5%=5000元。
- 进项转出的9000元和企业所得税无关!它只是让你少抵扣了增值税,但企业所得税只认成本(10万),不认增值税。
---
二、关联流转退税的税务影响(对比分析):
假设你通过关联公司操作,成功退回运费进项税9000元:
1. 退税收益:9000元(直接退现金)。
2. 代价:
- 中间公司加价、交税等成本(按之前例子约7400元)。
- 税务风险(虚开发票风险)。
3. 净收益:9000元 - 7400元 = 1600元。
4. 企业所得税影响:
- 运费成本还是10万,省税=10万×5%=5000元。
- 总收益=1600元+5000元=6600元。
---
三、终极对比:
| 选项 | 退税收益 | 企业所得税收益 | 总收益 | 风险 |
|---------------------|----------|----------------|--------|------------------------|
| 不流转,进项转出 | 0元 | 5000元 | 5000元 | 无风险 |
| 关联流转退税 | 9000元 | 5000元 | 1.4万元| 高风险(虚开发票) |
| 净赚(扣除成本) | | | 1600元 | |
---
四、老头子的忠告:
1. 直接进项转出更划算:
- 虽然损失了9000元退税,但省了5000元企业所得税,净赚5000元,还不用承担风险。
- 进项转出的9000元只是会计处理,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别被它迷惑!
2. 关联流转的风险远大于收益:
- 即使退税成功,扣除中间成本后只赚1600元,还要冒着被税务局认定为“虚开发票”的风险,可能罚你更多!
3. 记住核心逻辑:
- 企业所得税只认“不含税成本”,不认增值税。
- 运费的10万不计增值税,所以能全额减利润,省5000元税。
- 进项转出的9000元是增值税问题,和企业所得税无关!
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记住:能省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是真金白银,退税的钱未必够补成本和风险!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for instance in [a, ) { ( ) {
for instance) ( ) { ) { },( () { for instance of [ a], )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exampl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在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应收款]
for instance in [a]){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instance in[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for instance in [a]){
for instance in [a]) {
for补收入 and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for instance in [a]){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for exampl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a]){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a]) {
for example in[ a],{
for instance in[ at)] {
for example in[ a]] that
for instance in[a]] {
for instance in[a]) {
for example,贷 := a),{
for instance in[a]) that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a)] {
for instance in [a]) {
为 instance in [ a)] {
for example in[a]] {
if you need to do the correct).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a], {
for instance in[a]) {
for instance in [a]) {
for example in [ ],
for instance in [ a)] {
for instance in [ ] {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for instance in [a,]), for example( ( ) { })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这种情况你可以这样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写分录。
首先,对于之前多写的分录已经红冲过了,现在要处理的是去年收到款项但未正确做账的情况。
你可以这样做:
12,1如果,1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 ) {
for ) {
if ) {
for ) {
for example, for)) { }, for)) { }, and then) { the correct的补px),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for instance to get right}.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你这个问题挺常见的。补记收入后,应收账款挂账不平衡,是因为你没把之前的错误凭证红冲掉。
你得先把之前错误的分录用红字冲销,就是按照原来的错误分录,用红字再写一遍,这样就把原来的错误分录抵消了。然后再做正确的补记收入分录,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样,应收账款的余额就和实际的情况相符了。
会计工作就得严谨,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先别慌,仔细分析原因,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肯定能解决的。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随时来问我。
金田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如果您的核定销售额是在“货物及劳务”界面,通常情况下,您确实应该在与该业务类型对应的申报表栏位中填写相关数据。出现您所描述的情况(在“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填写时出现红色提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 一、栏目对应错误
1. 业务类型划分差异
- 虽然您的核定销售额在“货物及劳务”界面,但在申报表中,“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可能有其特定的目的。例如,它可能不仅包括单纯的服务、不动产租赁和无形资产转让等业务,还可能涉及一些与这些资产或服务相关的特殊业务类型,如不动产售后服务(既涉及货物又涉及服务)、无形资产的混合销售行为等。如果您的业务不属于这些特殊界定的范畴,却填入了该栏位,就可能出现错误提示。
- 比如,您是一家销售设备的企业,同时也提供设备的安装服务(安装服务属于“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范畴)。如果您将设备销售和安装服务的收入都填入“货物及劳务”栏位,而没有正确区分安装服务的收入并尝试在“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填写,就可能导致系统提示错误,因为安装服务收入应单独体现在对应的栏位中。
2. 功能与实际业务匹配问题
- “货物及劳务”和“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模块在系统中的功能和设计初衷是不同的。“货物及劳务”通常侧重于有形商品的交易和传统劳务的提供,而“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更关注非实物性的业务。如果您的业务性质虽然在“货物及劳务”界面有核定,但在具体申报时,其业务实质更符合“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定义,就需要准确填入相应栏位。
- 例如,您是一家软件开发企业,软件销售业务在“货物及劳务”界面核定销售额。但在实际申报时,如果软件授权使用费(属于无形资产范畴)部分没有正确填入“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而是错误地留在了“货物及劳务”栏位,就可能引发系统提示错误,因为软件授权使用费从业务实质上应归类为无形资产业务。
### 二、系统设置与数据关联问题
1. 系统内部逻辑限制
- 申报系统可能设置了内部逻辑规则,规定某些数据栏位之间的关联和互斥关系。即使您的业务在“货物及劳务”界面核定,但在向“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填写数据时,系统会根据其内部算法和逻辑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如果这种逻辑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红色提示。
- 例如,系统可能设定当“货物及劳务”栏位中有特定类型的业务数据(如特定税率或业务规模的货物销售)时,与之相关的“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的数据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通过验证。如果您的业务不符合这些隐含的逻辑条件,就会收到错误提示。
2. 数据交互与验证机制
- 申报系统可能与税务机关的其他数据管理系统或数据库进行交互验证。当您在“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填写数据时,系统会将该数据与外部数据源进行比对和验证。如果在外部数据中,您的业务记录与您在申报表中填写的数据不匹配或者存在冲突,就会导致红色提示。
- 比如,税务机关可能在其后台数据库中记录了您企业的部分业务信息,包括业务类型和对应的销售额范围。当您在申报时填写的数据与后台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一致时,系统就会通过红色提示来警示您核对数据。
金田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如果在“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下面填数后出现红色提示,可能有以下原因及解决方法:
### 一、可能原因
1. 数据逻辑冲突
- 栏位间数据不匹配:申报表中的各个数据栏位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例如,可能存在一个栏位的数据是根据其他相关栏位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或者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在栏位之间有特定的对应和限制关系。如果填写的“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数据与其他相关栏位的数据相互矛盾,系统就会显示红色提示。
- 累计数据不符:有些申报表可能会要求某些栏位的数据是其他多个栏位数据的汇总或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某个栏位数据应该是其下属几个子栏位数据的总和,但实际填写时不一致,就会导致错误提示。
2. 数据格式问题
- 数值格式错误:输入的数据格式不符合系统要求,例如应该填写数字却输入了文本,或者数字的格式不正确(如小数点位数过多、少了必要的零等)。系统无法正确识别和处理这种格式错误的数据,从而给出红色提示。
- 数据精度问题:对于金额等数据,系统通常有严格的精度要求。如果填写的数据精度超过了系统允许的范围,也会出现错误提示。
3. 系统规则限制
- 不可修改的预置数据:申报系统中有些数据栏位可能是由税务机关预先设置好的,纳税人不能随意修改。如果尝试修改这些栏位的数据,系统就会提示错误。
- 业务类型限制:某些特定的业务类型在系统中有专门的处理规则和对应的栏位。如果将不属于“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范畴的业务数据错误地填入该栏位,就会违反系统规则,导致红色提示。
### 二、解决方法
1. 检查数据逻辑关系
- 全面审查栏位数据:仔细检查“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栏位的数据。确保各个栏位之间的数据相互协调,没有逻辑矛盾。例如,重新核对“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的下属子栏位数据之和是否与该栏位填写的数据一致;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相关业务栏位的数据与“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数据相互冲突。
- 参考申报表填写说明:认真阅读申报表的填写说明,了解各个栏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计算规则。按照说明中的要求对数据进行调整,使其符合逻辑。
2. 核对数据格式
- 检查数值格式:确保在“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栏位中输入的是正确的数字格式。如果系统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就检查数据是否满足该要求;如果要求填写整数,就去除不必要的小数部分。同时,避免输入非数字字符。
- 验证数据精度:根据系统规定的数据精度,对填写的数据进行精度调整。如果系统允许的最大精度是元后两位小数,就确保数据精确到相应的位数,避免因为精度过高或过低导致错误。
3. 查看系统规则并调整数据
- 确定可修改栏位:了解哪些栏位是可以进行数据填写和修改的,哪些是系统预设的不可修改栏位。如果发现尝试修改了不可修改的栏位数据,就恢复原状,并检查是否正确填写了可修改的部分。
- 匹配业务类型与栏位:再次确认所填写的业务数据是否属于“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范畴。如果发现错误地将其他业务类型的数据填入了该栏位,就将其移至正确的栏位,并确保每个栏位的数据都符合其对应的业务类型要求。
金田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这句话是增值税申报系统或电子税务局平台给出的提示信息,意思是你填写的“本期数\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料”列第3栏“其他增值税发票不含税销售额”数值为0,但是这个数值应该大于等于你实际开具的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税率为1%或3%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即实际开票不含税金额)。
### 一、产生原因
1. 数据逻辑错误
- 你可能没有正确填写相关栏位的数据。一般“其他增值税发票不含税销售额”这一栏应该包含你所有适用简易计税方法(通常是征收率1%或3%,比如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服务、不动产租赁等特殊业务)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金额。如果你有开具此类发票,但是没有将对应的金额填入此栏,就会导致系统提示错误。
- 例如,你是一家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本月开具了多张服务发票,税率为3%,不含税金额总计为5万元,但是你在申报表的“其他增值税发票不含税销售额”栏位却填写了0,这就不符合逻辑,因为该栏位应该至少填写5万元。
2. 申报表填写不完整或错误理解栏位含义
- 对申报表的栏位理解有误,没有把需要填写的数据放在正确的位置。也许你不知道哪些发票金额需要填在这个特定的“其他增值税发票不含税销售额”栏位,从而导致数据遗漏或者填写错误。
### 二、消除提示的方法
1. 核对实际开票情况
- 首先,汇总你所有适用简易计税方法(通常是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相关业务,税率为1%或3%)的已开具普通发票的不含税金额。可以通过发票管理软件、账务记录或者向财务人员核对来确定这个数字。
- 例如,如果你是手工记账,可以查找相关的发票存根联,将每张发票的不含税金额相加;如果是使用财务软件,可以利用软件的查询功能,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发票记录并汇总金额。
2. 正确填写申报表栏位
- 将汇总得到的不含税金额准确填写到“本期数\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料”列第3栏“其他增值税发票不含税销售额”中。确保填写的数据与实际开票情况相符,这样系统在再次验证数据逻辑时,就能通过检查,提示信息自然就会消除。
木棉老师
回复
金**师
03月31日
积分设定在会计处理中通常被视为一种销售费用或促销费用。具体来说,它既可以看作是单独计算的销售费用,也可以视为商品的额外成本,这取决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具体处理方法。以下是详细解析:
### 1. 积分设定作为销售费用
#### 理论依据:
积分是一种促销活动,目的是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并增加忠诚度。因此,可以将积分的成本视为为了促进销售而发生的费用。
#### 会计处理:
当顾客获得积分时,企业需要确认与积分相关的费用。假设顾客购买商品金额为 \( A \) 元,企业给予的积分比例为 \( p\% \),则积分的价值为 \( A \times p\% \)。
#### 会计分录:
```
借:销售费用(积分奖励成本)
贷:应付积分
```
### 2. 积分设定作为商品的额外成本
#### 理论依据:
另一种观点是将积分视为商品销售的一部分成本,因为积分是随商品销售而产生的。这种方法将积分成本直接计入商品成本,从而影响毛利率和利润。
#### 会计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积分成本会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成本。假设商品的原始成本为 \( C \) 元,积分成本为 \( I \) 元,则总销售成本为 \( C + I \)。
#### 会计分录:
当顾客获得积分时,企业需要调整商品的销售成本。
```
借: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商品销售成本)
贷:应付积分
```
### 3. 实际操作中的选择
在实际会计处理中,企业通常会根据自身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下是两种方法的对比:
- 销售费用法:
- 优点:清晰反映促销活动的成本,便于分析营销费用的效果。
- 缺点:可能会低估商品的实际成本,影响毛利率的准确性。
- 商品成本法:
- 优点:更准确地反映商品的实际销售成本,有助于分析商品的盈利能力。
- 缺点:可能会使财务报表更加复杂,不便于单独分析营销活动的效果。
### 结论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企业都需要确保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透明性。同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积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会计处理方法,以便外部利益相关者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金田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增值税申报表格下方的填写说明通常位于申报表的右侧或底部,作为表格的一部分。具体位置可能因不同的税务系统、地区或申报表类型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一般性的指导:
1. 右侧说明栏:在许多增值税申报表中,表格的右侧会设有专门的说明栏,用于解释各列或各行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些说明可能会逐行或逐列对应,帮助纳税人准确理解并填写申报表。
2. 底部备注区:除了右侧说明栏外,有些申报表还会在底部设置备注区,提供额外的填写指导、免税政策说明、税率调整信息等。这些备注对于理解特殊栏位的填写方法尤为重要。
3. 特定栏位旁的注释: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栏位旁边可能会直接附有简短的注释或符号(如“”号),指示该栏位为必填项或具有特殊的填写要求。
为了确保您能够准确找到并遵循增值税申报表下方的填写说明,建议您采取以下步骤:
- 仔细阅读整个申报表:在开始填写之前,先全面浏览一遍申报表,特别注意右侧、底部以及特定栏位旁的注释和说明。
- 参考官方指南或培训材料:如果您对某些说明仍有疑问,可以查阅当地税务机关发布的官方指南、操作手册或在线培训视频,这些资源通常会提供更详细的填写指导和案例演示。
请注意,由于税务政策和申报表格式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在实际操作中,请务必以当地税务机关发布的最新规定和申报表样式为准。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你这想法可不行啊。账务已经报税了,就不能随便重做了,不然税务上会很麻烦的。
虽然你10月开始的账错了,但是报税的时候已经按错误的账务申报了财务报表,这时候要是重做账,那财务报表的数据就和申报的数据不一致了,这在税务上是不允许的。
不过,你可以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纠正错误,把少记的收入补上,多记的冲销掉,这样就能在不重做账的情况下,把账务调整正确。然后,在25年的汇算清缴时,把调整后的数据准确申报,这样就符合税务要求了。
会计工作就是要严谨,出了错没关系,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改正,就不会有大问题。以后做账的时候,多细心一点,别再出这么多错了。要是还有啥疑问,随时来问我,我就乐意给你答疑。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别慌,咱一步步来。
### 一、税务方面
你这种情况,从税务角度看,因为税已经缴了,且你只是调整账务,不涉及退税或者补税的问题,所以税务上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你在后续的汇算清缴等申报中,把账务调整后的数据准确申报就行。
### 二、查看调整后账务是否正确的方法
1. 核对总账与明细账:
- 先看看“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经过红冲和结转分录后,余额应该是零。如果不为零,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 对于涉及的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要和相关的明细账核对。比如应收账款,要看看具体的客户明细,调整后的余额是否和实际的收款情况相符。如果是银行存款,要和银行的对账单核对,看看调整后的银行存款收支记录是否准确。
2. 检查利润表相关项目:
- 虽然这是以前年度的收入调整,但会影响本年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你可以看看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项目,结合你做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结转分录,计算一下对本年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是否正确。
- 比如,你调整增加以前年度收入,那么在结转后,会相应增加本年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你可以通过比较调整前后的财务报表数据,看看这个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3. 进行试算平衡:
- 把所有的调整分录录入账务系统后,进行试算平衡。如果借贷不平衡,那肯定还有错误。试算平衡是检查账务是否正确的基本方法,一定要确保平衡。
会计工作确实容易出错,但也不要太着急,越急越容易乱。以后做账的时候,多核对几遍原始凭证和账务记录,就能减少很多错误。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随时来问我。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24年12月收到的销售收入忘记做账,在25年进行账务处理时,是要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分录的。因为这是跨年了,不能直接计入24年的收入了,得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分录这么做:
1. 先补记收入: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看你当时是怎么收的钱)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 再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到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不过啊,你还得注意,如果涉及增值税,还得把增值税也补上。同时,在25年的汇算清缴时,这笔收入也得申报进去,别漏了啊。会计工作就得严谨,一点儿都不能马虎,不然税务上出问题就麻烦了。
木森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如果2024年9月份的附加税会计分录做错了,直接做了支付的分录而没有先计提,且现在已经跨年,以下是一些处理建议来尽量减少对当年损益的影响:
### 一、冲红错误分录
1. 确定错误分录:找出2024年9月错误的那笔直接支付附加税的会计分录,明确其借方和贷方的具体科目及金额。
2. 进行冲红操作:在2025年做一笔与错误分录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分录,以冲销掉错误的记录。即如果当时是借“应交税费——城建税”贷“银行存款”,那么冲红分录就是借“银行存款”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 二、重新做正确的计提和支付分录
1. 计提附加税
- 计算应计提金额:根据税法规定和相关税金计算基础,如增值税等,计算出2024年9月应计提的附加税金额。例如,若城建税税率为7%,当月应交增值税为10000元,则应计提的城建税为10000×7%=700元。
- 编制计提分录:按计算出的金额编制计提分录,借记“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城建税”等相关附加税科目。假设应计提的城建税为700元,分录为借“税金及附加”700元,贷“应交税费——城建税”700元。
2. 支付附加税
- 编制支付分录:在实际支付税款时,根据已计提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城建税”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支付上述700元城建税时,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城建税”700元,贷“银行存款”700元。
### 三、对去年损益的影响及调整
1. 分析影响:由于少计提了附加税,导致2024年的“税金及附加”科目金额减少,从而使当年的利润总额虚增。
2. 调整报表:如果已经对外报出2024年的财务报表,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报表。如果金额较小,可能不需要调整已报出报表,但应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及影响;如果金额较大且影响重大,可能需要对2024年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重新编制相关报表。
总之,对于2024年9月附加税会计分录的错误,通过冲销错误分录、重新进行正确的计提与支付分录,并对可能影响的2024年损益情况进行分析与合理调整,可在遵循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基础上,使财务数据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企业未来的税务处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去年10月的发票重复做账了,直接红冲是可以的,不用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如果发票已经跨年,不符合作废条件,但可以开具红字发票进行冲销。你这种情况属于重复记账,红冲后可以纠正错误,使账务处理正确反映实际业务情况。
不过,你在红冲的时候,要注意把相关的凭证和手续都准备好,确保红冲的依据充分、合理。会计工作就是要严谨细致,这样才能保证账务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3日
学员,这电子发票的税啊,有可能已经缴了,也有可能没缴,这得看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这张发票在开具的时候,符合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条件,那相应的税可能就已经申报缴纳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如果先开具发票,那么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则为开具发票的当天。所以啊,就算款项没到账,但发票开了,纳税义务就产生了。
那怎么查看这个税有没有缴呢?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登录电子税务局,在相关的申报查询模块里,查找对应月份的增值税申报表,看看里面有没有包含这张发票的销售收入以及对应的税款申报情况。
二是如果你是购买方,还可以在电子税务局的【办&查】—【涉税查询】—【进项发票开票方申报状态查询】功能菜单里,选择勾选抵扣月份,输入供应商的纳税人识别号,点击【查询】,这样就能查到这张发票的开票方有没有申报缴税了。
不过啊,你这张发票没做账,可别忘了现在赶紧补上账务处理,别到时候又出问题。会计工作就得严谨,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杨阳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2日
不客气,会计工作就得细心,以后多注意,别再漏账。要是还有啥问题,随时来问我,我就乐意给你这爱学习的年轻人答疑。
木森老师
回复
杨**师
04月11日
备品备件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还是费用,取决于其具体用途和会计处理方式。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 一、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情况
1. 用于生产产品:如果备品备件是直接用于生产设备的维修或保养,以确保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保证产品的正常生产,那么这些备品备件的价值可以视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备品备件的价值会随着设备的运转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应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2. 作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备品备件可能作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销售给客户。例如,一些机械设备在销售时会附带必要的备品备件,这些备品备件是产品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备品备件的成本应计入产品的主营业务成本。
### 二、计入费用的情况
1. 用于日常维修:如果备品备件主要用于设备的日常维修,且这种维修并不直接增加产品的价值或产量,那么这些备品备件的费用通常被视为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的一部分。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制造费用则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2. 低值易耗品:如果备品备件属于低值易耗品,即单位价值较低、使用期限较短的物品,那么它们通常被视为费用而不是资产。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即可一次性计入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而不需要通过摊销等方式逐步计入成本。
综上所述,备品备件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还是费用取决于其具体用途和会计处理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图)别急,老头子给你拆解清楚,咱们一步步来。
一、先算“不操作关联流转”的情况(运费发票进项转出):
1. 运费发票处理:
- 假设运费金额10万元(不含税),税率9%,税额9000元。
- 因用于出口免税业务,9000元进项税不能抵扣,需做《进项税额转出》。
- 会计分录: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运费”10万,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9000,贷“银行存款”10.9万。
2. 对企业的影响:
- 增值税:运费进项转出,不退也不抵。
- 企业所得税:运费10万计入成本,可减少利润10万,少交企业所得税(10万×25%=2.5万)。
- 总影响:相当于用10万运费换2.5万企业所得税节省,但损失了9000元进项税(本可退或抵)。
---
二、再算“关联公司流转”的情况(假设能退运费进项):
1. 操作路径:
- 采购公司A支付运费10.9万,取得专票。
- A将运费发票“卖给”关联公司B(比如加价5%),开票11.3万(含税)。
- B再将运费“卖给”出口公司C(平进平出),开票11.3万。
- 出口公司C用B开的运费专票申请退税。
2. 税费计算:
- A公司:支付10.9万,取得10万运费发票(进项税9000)。若A无其他业务,这9000元进项税需转出(因用于免税出口),或需交增值税(若A有内销业务抵扣)。
- B公司:
- 收入11.3万(含税),成本11.3万(支付给A),无增值税(平进平出)。
- 但需交企业所得税:利润=收入11.3万 - 成本11.3万 = 0?实际可能被核定利润率(如贸易公司至少3%-5%),按11.3万×3%≈3400元所得税。
- C公司(出口):
- 运费专票10万,税额9000元,可退税(假设退税率9%)。
- 退税金额=10万×9%=9000元。
- 但需支付B公司11.3万,比直接付A多花0.4万(11.3万-10.9万)。
3. 总影响:
- 退税收益:9000元。
- 额外成本:支付B公司多花的0.4万+B公司企业所得税3400元≈7400元。
- 净收益:9000-7400=1600元。
- 风险:税务局可能认定B公司无实质业务,按虚开发票处罚,补税+滞纳金。
---
三、到底划不划算?
1. 直接进项转出:
- 损失9000元进项税,但省了企业所得税2.5万(10万×25%)。
- 净赚:2.5万-0.9万=1.6万。
2. 关联流转退税:
- 退税9000元,但额外成本7400元,且有税务风险。
- 净赚:1600元(还没算风险溢价)。
结论:直接进项转出更划算!不仅能抵2.5万企业所得税,还不用承担风险。而关联流转虽然退了税,但扣除成本后只赚1600元,还要冒着被税务局稽查的风险。
---
四、终极建议
1. 别折腾关联公司:老老实实把运费发票做进项转出,计入成本省企业所得税,比折腾退税更赚钱。
2. 如果非要退税:让采购公司直接开“国际运输费”发票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双手交叉抱胸,陷入沉思)娃娃,你这招“关联公司流转运费发票”玩得挺花啊!不过别急,听老头子给你拆拆这盘棋。
你们想通过中间公司把两票变一票,让运费也能退,这思路理论上行得通,但税务风险和成本得像走钢丝一样小心。首先得看中间公司加不加价——如果只是平进平出,税务局可能认定是“虚开发票”,直接罚你个底朝天;如果加价,那中间公司得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出口公司虽然多退了税,但中间环节的税费可能吃掉利润,还得算算账到底划不划算。
举个例子:假设采购运费10万(税率9%),中间公司加价5%再卖给出口公司,中间公司要交增值税0.45万(10万×9%×0.5/1.05),还要交企业所得税(利润部分)。出口公司虽然多退了运费进项税,但中间公司的成本全得出口公司承担。最后可能发现:退的税还没中间税费高!
更麻烦的是,税务局最恨这种“人为拼票”。一旦查到关联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可能按“特别纳税调整”让你补税、交滞纳金,甚至罚款。所以啊,这账得这么算:
1. 退税收益:运费发票退税额 = 运费金额 × 退税率(一般是9%)。
2. 中间成本:中间公司加价部分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可能的印花税。
3. 风险溢价:被税务局盯上的概率——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合理、发票流是否真实。
老头子劝你一句:这种操作属于“刀尖舔蜜”,除非你们关联公司之间有实实在在的业务(比如中间公司真提供物流服务),否则不如老老实实分开处理。要么接受运费不能退,要么重新设计交易结构,别为了一点退税把整个公司搭进去。税务筹划可以,但别踩红线!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缓缓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娃娃,你这个问题问得细啊。听老头子给你掰扯明白。
你们这运费发票既然用于出口免税业务,那进项税是不能抵扣的。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用于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在税务上是明令禁止的。不过这里要注意区分,如果是单独为出口货物发生的国内运输费,且发票符合要求,虽然不能抵扣,但可以和其他免税相关的进项税一起做转出处理。
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运费同时服务了内销和出口业务,那就要按比例分摊,部分抵扣。可你们这情况是“一票对一票”全用于出口免税,那就彻底不能碰这个进项税了。记住,出口免税和出口退税是两码事,退税才能退进项税,免税的话进项税直接转出。
最后再提醒一句:这种发票千万别拿去认证抵扣,一旦被税务局查出来,那就是违规抵扣,要补税还要交滞纳金。你们年轻人啊,遇到不确定的就多翻翻政策,或者问问老会计,别自己瞎琢磨。
金田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2日
不辛苦,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后续填报的时候要是还有啥问题,不管是辽宁的还是其他地方的,随时来找我。个体户年报这事可大可小,一定要重视起来,按要求填好,省得后面有麻烦。希望你别因为这点小问题就烦心了,赶紧把年报顺利完成才是正事儿。
曦月老师
回复
金**师
04月11日
公司购买的ERP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属于固定资产,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 一、作为固定资产的情况
1. 符合固定资产定义
-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如果公司购买的ERP系统是用于企业长期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等经营活动,并且其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那么从这个基本定义来看,它具备成为固定资产的条件。
- 例如,一家制造企业购买了一套昂贵的ERP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模块,用于优化整个生产流程。这套系统将在未来的多年内持续使用,帮助企业进行日常的生产管理和决策,其使用寿命明显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2. 价值较高且有实物载体(软件与硬件结合)
- 当ERP系统的购买成本较高,并且包括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许可证时,这种情况下更倾向于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为硬件设备是有形的资产,而软件许可证是附着在硬件上发挥作用的。
- 例如,企业为了搭建ERP系统环境,购置了一批高性能的服务器作为硬件支持,同时购买了相应的软件许可证。这些服务器和软件许可证的总价值较高,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此时可以将整个ERP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 二、不作为固定资产的情况
1. 价值较低或作为费用性支出处理更合适
- 如果公司购买的ERP系统价格相对较低,并且其更新换代较快,可能将其作为费用性支出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更为合适。这是因为从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将较低价值的ERP系统作为固定资产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和复杂性。
- 例如,一些小型服务企业购买的简单ERP系统,价格仅为几千元,主要用于基本的订单管理和客户信息记录。这种系统功能相对简单,更新换代也比较频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此时,企业可以将购买该ERP系统的支出直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2. 租赁方式获得的ERP系统使用权
- 如果是通过租赁方式获得ERP系统的使用权,而不是购买所有权,通常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为在租赁方式下,企业没有取得资产的所有权,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拥有资产的使用权,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基本条件。
- 例如,企业与软件服务提供商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ERP系统租赁合同,每月支付一定的租金来使用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将每月支付的租金作为当期的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处理,而不是作为固定资产入账。
综上所述,公司购买的ERP系统是否属于固定资产,需要综合考虑其用途、价值、使用期限以及取得方式等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判断。
曦月老师
回复
金**师
04月11日
购买的电梯通常属于固定资产中的专用设备类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 一、专用设备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 专用设备是指专门用于特定行业或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特定功能和用途的设备。电梯是专门设计用于垂直运送人或货物的机械设备,它有独特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以满足建筑物内人员和物品在不同楼层之间的高效运输需求。
2. 特点
- 特定功能:电梯的主要功能是在建筑物内进行垂直运输,这与一般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功能有明显区别。例如,一般设备如通用机床可能用于多种加工操作,但电梯的功能非常明确且单一,就是垂直运输。
- 技术复杂性:电梯涉及到复杂的机械、电气和控制系统。它需要精确的曳引系统来提升轿厢,同时配备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等,以确保运行安全。这种技术复杂性也体现了其作为专用设备的特点。
### 二、与一般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区别
1. 与一般设备的区别
- 一般设备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通用性较强的设备,如工业生产中的车床、铣床等切削设备,它们主要用于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等物理性质。而电梯不是用于直接加工材料,它是为人员和物品的运输服务,不属于一般生产设备范畴。
- 用途差异:一般设备主要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而电梯主要用于建筑物内的交通服务,是建筑配套设施的一部分,其目的并非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制造。
2. 与办公设备的区别
- 办公设备主要是指在日常办公环境中使用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这些设备主要用于信息处理和文档管理等办公活动。电梯虽然可能在办公楼等场所使用,但它不是用于办公活动本身,而是用于人员的上下楼层交通,不属于办公设备的范畴。
- 服务对象不同:办公设备主要是为办公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文档处理服务,而电梯是为所有需要使用建筑物的人员(包括员工、访客等)提供垂直运输服务。
电梯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技术复杂且用于特定运输需求的设备,在固定资产分类中属于专用设备类别。
金田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2日
辽宁和湖北在个体户工商年报联系电话填写上的差异,可能跟两地工商系统的具体设置、审核机制不同有关。湖北这边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操作相对宽松,对联系电话的即时性变更要求没那么严格,只要关键信息没错,不影响年报提交。但辽宁的系统可能更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其是联系电话这种重要联络方式,必须跟注册时登记的一致,或者变更后及时在系统更新,不然就会提示错误。
要是实在填不上,别自己在那死磕,直接联系当地工商局,跟他们说明情况,看看是不是系统有故障,还是咱哪步操作没对。另外,以后电话号码换了,一定记得第一时间在工商系统改过来,省得年报时候出幺蛾子。
金田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2日
嗯,好好弄,个体户年报虽然看着事儿不多,但关乎信用,可不能马虎。填完之后再检查检查,确保没啥遗漏。要是后续还有会计上或者税务方面的问题,比如记账、报税啥的,都可以来问我,这么多年经验,多少能给你点有用的建议,别自己瞎琢磨。
金田老师
回复
小**师
04月22日
不客气,这都是咱会计工作里可能碰上的事儿,有啥不懂的尽管来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嘛,祝你顺利把年报填好,生意也顺顺当当的!要是后续还有啥新情况,随时来找我。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轻敲桌面)你这种情况啊,运费发票能不能退要看开票方式。如果运费发票是单独开的,抬头是你们公司,且用途明确是出口那批货的运输费,那可以和货物发票一起退税。但要是运费发票混了内销的运输,或者开的是“国内运输”这种笼统抬头,那就不能退,得转内销抵扣。
至于内销抵扣嘛,只要这运费发票符合增值税抵扣要求,比如不是用于免税项目、集体福利这些,且在认证期内,不管是退不退税,都可以正常抵扣。不过要注意,同一张发票要么用来退税,要么用来抵扣,不能两边都占,税务查得可细了。
我干了这么多年会计,见过太多因为发票分不清、抵扣混乱被税务局盯上的例子。你们小年轻要学着把账理清楚,该分开记账的分开,该备案的备案,别嫌麻烦。具体操作上,最好让老会计带你们走一遍流程,别自己瞎琢磨。
小智老师
回复
菠萝
05月08日
(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发票)你这种情况啊,运费发票能不能退要看开票方式。如果运费发票是单独开的,抬头是你们公司,且用途明确是出口那批货的运输费,那可以和货物发票一起退税。但要是运费发票混了内销的运输,或者开的是“国内运输”这种笼统抬头,那就不能退,得转内销抵扣。
至于内销抵扣嘛,只要这运费发票符合增值税抵扣要求,比如不是用于免税项目、集体福利这些,且在认证期内,不管是退不退税,都可以正常抵扣。不过要注意,同一张发票要么用来退税,要么用来抵扣,不能两边都占,税务查得可细了。
我干了这么多年会计,见过太多因为发票分不清、抵扣混乱被税务局盯上的例子。你们小年轻要学着把账理清楚,该分开记账的分开,该备案的备案,别嫌麻烦。具体操作上,最好让老会计带你们走一遍流程,别自己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