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老师
回答于2025年01月13日
金牌答疑老师
学员你好,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2024年的发票在2025年是完全可以报销的。具体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
1. 费用发生、发票开具均在2024年,但2025年才来报销: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常见,比如员工的差旅费、住宿费等。会计处理上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拿到发票时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报销款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结转时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税务处理方面,发生的相关费用在2024年的汇算清缴时(即2025年5月31日前)进行补扣除。
2. 属于预付性质的发票:例如梅松公司与某电视台签了2025年一季度的广告合同,假如梅松公司在2024年12月底前支付了广告费,电视台也在2024年12月31日开具了发票,但梅松公司的财务人员是在2025年1月15日收到发票。会计处理上,2024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时借记“预付账款/合同资产”,贷记“银行存款”;2025年1月15日收到发票时借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预付账款/合同资产”。税务处理上,将该笔广告费在2025年度进行税前扣除。
3. 属于存货采购的发票:例如梅松公司在2024年12月31日采购一批货物,货物当天送达,发票也随货到达,但由于货物量巨大,该批货物于2025年1月3日才验收合格后入库。会计处理上,梅松公司的财务人员可以直接将该发票入账在2025年度,1月3日验收入库时借记“原材料”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税务处理上,发票虽然是2024年的,但是可以在2025年度税前扣除,无纳税调整。
总之,跨年发票的处理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和相关的税务规定来进行,以确保合规性和准确性。
学员你好,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2024年的发票在2025年是完全可以报销的。具体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
1. 费用发生、发票开具均在2024年,但2025年才来报销: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常见,比如员工的差旅费、住宿费等。会计处理上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拿到发票时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报销款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结转时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税务处理方面,发生的相关费用在2024年的汇算清缴时(即2025年5月31日前)进行补扣除。
2. 属于预付性质的发票:例如梅松公司与某电视台签了2025年一季度的广告合同,假如梅松公司在2024年12月底前支付了广告费,电视台也在2024年12月31日开具了发票,但梅松公司的财务人员是在2025年1月15日收到发票。会计处理上,2024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时借记“预付账款/合同资产”,贷记“银行存款”;2025年1月15日收到发票时借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预付账款/合同资产”。税务处理上,将该笔广告费在2025年度进行税前扣除。
3. 属于存货采购的发票:例如梅松公司在2024年12月31日采购一批货物,货物当天送达,发票也随货到达,但由于货物量巨大,该批货物于2025年1月3日才验收合格后入库。会计处理上,梅松公司的财务人员可以直接将该发票入账在2025年度,1月3日验收入库时借记“原材料”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税务处理上,发票虽然是2024年的,但是可以在2025年度税前扣除,无纳税调整。
总之,跨年发票的处理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和相关的税务规定来进行,以确保合规性和准确性。
更多
金田老师
回复
木棉老师
2025年01月03日
对于外贸出口企业来说,确认收入时应该以报关单金额为基础。如果客户汇款金额高于报关单金额,差额部分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及处理方式:
1. 汇率差异:如果差额是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的,那么这部分差额可以计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例如,如果报关单上的金额是以某种汇率计算的,而实际收款时汇率发生了变化,导致收到的款项比报关单上的金额多,这部分差额就属于汇兑收益。
2. 额外费用:如果差额是由于客户支付了额外的费用(如运费、保险费等),而这些费用在报关单上没有体现,那么这些费用可能需要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3. 预付款或定金:如果差额是客户支付的预付款或定金,并且这部分款项与当前交易无关,那么它不应该计入当前的收入确认中。相反,这部分款项应该作为负债(如“预收账款”)记录在账上,直到相关的货物或服务交付给客户后,再转为收入。
4. 错误或多付款项:如果差额是由于客户的错误或多付款项导致的,那么企业应该与客户联系,安排退款或调整后续的交易金额。
总的来说,确认收入时应该以报关单金额为基础,但如果存在上述情况之一,就需要对差额进行适当的会计处理。同时,企业在确认收入时还需要考虑税法的规定,确保收入的确认符合税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