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文老师
回答于05月21日
金牌答疑老师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要分不同情况来做,我跟你说啊。
### 一、正常出售、报废或毁损
1. 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清理
- 借:固定资产清理(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 借:累计折旧(把之前计提的累计折旧转出)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之前计提过减值准备,也要转出)
- 贷:固定资产(原值)
2. 发生清理费用和相关税费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比如请人搬运废固定资产的费用等)
-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是出售,涉及到增值税的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计算销项税)
3. 收到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或者残料变价收入
-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如果是残料入库)
- 贷:固定资产清理
4. 清理完毕,结转清理净损益
- 如果是出售有收益,也就是清理后的净收入大于账面价值: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资产处置损益
- 如果是报废、毁损或者出售有损失,也就是清理后的净收入小于账面价值:
- 借:营业外支出 - 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正常报废、毁损)
- 借:资产处置损益(如果是出售导致的损失)
- 贷:固定资产清理
### 二、对外捐赠固定资产
1. 先按账面价值转出固定资产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借:累计折旧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贷:固定资产
2. 按捐赠相关要求,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等(如果有)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照相关规定计算)
3. 结转捐赠支出
- 借:营业外支出 - 捐赠支出
- 贷:固定资产清理
### 三、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1. 转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一般是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
- 借:累计折旧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贷:固定资产(原值)
- 贷:资产处置损益(倒挤,如果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表示有收益;如果小于,表示有损失)
这就是当月减少固定资产常见的几种情况的账务处理,你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哪一种,然后按照对应的方法做账。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要分不同情况来做,我跟你说啊。
一、正常出售、报废或毁损
1. 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清理
- 借:固定资产清理(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 借:累计折旧(把之前计提的累计折旧转出)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之前计提过减值准备,也要转出)
- 贷:固定资产(原值)
2. 发生清理费用和相关税费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比如请人搬运废固定资产的费用等)
-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是出售,涉及到增值税的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计算销项税)
3. 收到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或者残料变价收入
-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如果是残料入库)
- 贷:固定资产清理
4. 清理完毕,结转清理净损益
- 如果是出售有收益,也就是清理后的净收入大于账面价值: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资产处置损益
- 如果是报废、毁损或者出售有损失,也就是清理后的净收入小于账面价值:
- 借:营业外支出 - 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正常报废、毁损)
- 借:资产处置损益(如果是出售导致的损失)
- 贷:固定资产清理
二、对外捐赠固定资产
1. 先按账面价值转出固定资产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借:累计折旧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贷:固定资产
2. 按捐赠相关要求,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等(如果有)
- 借:固定资产清理
-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照相关规定计算)
3. 结转捐赠支出
- 借:营业外支出 - 捐赠支出
- 贷:固定资产清理
三、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1. 转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一般是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
- 借:累计折旧
-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贷:固定资产(原值)
- 贷:资产处置损益(倒挤,如果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表示有收益;如果小于,表示有损失)
这就是当月减少固定资产常见的几种情况的账务处理,你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哪一种,然后按照对应的方法做账。
更多
杨阳老师
回复
希文老师
05月09日
(笑着摆摆手)客气啥!会计这行就是细节堆出来的,能钻明白这些账务处理,以后遇到审计、税务查账也心里有底。
再送你个“老会计秘籍”:涉及员工钱的事儿,宁可多确认债权债务,别乱塞进费用里。代扣社保、个税、垫付款,都走“其他应收款”或“应付职工薪酬”,保证每笔钱都有来有去,账目清爽!
有问题随时再拎着小本本来问,别把问题攒成“账上雪球”啊!(眨眼)
杨阳老师
回复
希文老师
05月09日
(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账务流程图)问得好!这个问题涉及到会计科目的本质区别,我给你拆解一下:
---
一、“应付职工薪酬” vs “费用”的本质区别
1. “应付职工薪酬”是负债类科目
- 代表企业对员工的未支付义务(比如工资、社保、奖金等)。
- 计提时:确认成本费用,同时形成负债(如: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
- 支付时:负债减少(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
2. “费用”是损益类科目
- 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是一次性确认的支出,代表资源消耗。
- 直接计入费用:意味着立即确认成本,不体现对员工的负债(比如直接发工资不计提)。
---
二、为什么代扣社保必须通过“应付职工薪酬”?
1. 社保个人部分的性质
- 社保个人部分是员工工资的代扣项,属于员工应承担的义务。
- 企业只是代收代缴,实际承担者是员工。
2. 会计处理逻辑
- 员工工资本应全额发放(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
- 但需代扣社保个人部分(相当于员工欠企业的钱),因此: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全额)
贷:其他应收款-XX员工(冲销垫款)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实发工资)
```
- 核心:通过“应付职工薪酬”体现工资的完整性,再通过代扣体现员工负债的偿还。
---
三、如果直接计入费用会怎样?
假设企业垫付社保后,直接从“费用”中扣除:
```
借:管理费用-社保费
贷:银行存款
```
问题:
1. 混淆责任:将员工个人义务错误计入企业费用,虚增成本。
2. 税务风险:社保个人部分本应由员工承担,若企业直接列支,可能被认定为逃避代扣义务。
3. 账务不平:员工后续归还垫款时,无法对应到原科目,导致账目混乱。
---
四、通俗理解
- “应付职工薪酬”就像员工的“工资池”:
- 企业先按全额工资计提(借费用,贷应付薪酬)。
- 代扣社保、个税时,从“工资池”里扣除(借应付薪酬,贷其他应收/应交税费)。
- 剩余部分发给客户(借应付薪酬,贷银行存款)。
- “费用”是“工资池”的源头:
- 企业确认工资成本时,借记费用,贷记“工资池”(应付职工薪酬)。
- 后续所有代扣操作都在“工资池”里调整,与费用无关。
---
五、总结
- 代扣社保必须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因为这是员工工资的一部分,企业只是代扣代理。
- 直接计入费用会扭曲工资成本的真实性,引发税务和审计风险。
- 核心原则:工资全额计入成本费用,代扣部分通过负债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收款)调整。
(敲黑板)记住:工资的计提和发放必须通过“应付职工薪酬”,代扣款项只是在这个科目里“内部调整”,绝不能直接冲进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