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老师
回答于2024年12月27日
金牌答疑老师
对于生产型出口企业在申报出口退税时提示“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退税,且未申报视同自产”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明确疑点原因
- 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企业本次申请退税的出口货物明细中,存在与之前已申报过的商品大类不同的出口货物。这里的“大类”是指出口商品代码的前四位。
- 未申报视同自产:本次申请退税的跨大类货物明细表中,没有选择“视同自产”的业务类型。
2. 解决步骤
- 正常申报自产货物免抵退税:对于自产货物部分,可正常申报免抵退税。尽管仍可能产生跨大类商品退税的疑点,但只需等待税务机关核实清楚后即可办理退税。
- 正确选择业务类型代码:对于符合视同自产条件的货物,需要在出口货物明细表的业务类型中选择相应的视同自产业务类型代码。这样可以避免申报时产生疑点。
- 例如,如果外购货物属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文附件四《视同自产货物的范围》中的货物,则在申报退税时选择“视同自产—对应的类型代码”。
- 适用视同自产政策的条件:生产企业出口的外购货物,若符合财税〔2012〕39号文件规定的视同自产货物范围,需要经过税务机关核查确认方可作为视同自产货物出口退税。
- 对于高信用等级(如A、B类)、大规模企业(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等,其外购货物只要持续经营以来从未发生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农产品收购发票、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并符合相关规定,可以按视同自产处理。
- 其他企业则需要逐笔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视同自产货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出口货物的管理,确保出口货物与报关单、发票等单证信息一致,避免出现错误或不一致的情况。
- 及时沟通与反馈:在申报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问题,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并寻求帮助。同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资料。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措施,生产型出口企业可以有效解决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退税时的疑点问题,确保退税申报的顺利进行。
对于生产型出口企业在申报出口退税时提示“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退税,且未申报视同自产”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明确疑点原因
- 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企业本次申请退税的出口货物明细中,存在与之前已申报过的商品大类不同的出口货物。这里的“大类”是指出口商品代码的前四位。
- 未申报视同自产:本次申请退税的跨大类货物明细表中,没有选择“视同自产”的业务类型。
2. 解决步骤
- 正常申报自产货物免抵退税:对于自产货物部分,可正常申报免抵退税。尽管仍可能产生跨大类商品退税的疑点,但只需等待税务机关核实清楚后即可办理退税。
- 正确选择业务类型代码:对于符合视同自产条件的货物,需要在出口货物明细表的业务类型中选择相应的视同自产业务类型代码。这样可以避免申报时产生疑点。
- 例如,如果外购货物属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文附件四《视同自产货物的范围》中的货物,则在申报退税时选择“视同自产—对应的类型代码”。
- 适用视同自产政策的条件:生产企业出口的外购货物,若符合财税〔2012〕39号文件规定的视同自产货物范围,需要经过税务机关核查确认方可作为视同自产货物出口退税。
- 对于高信用等级(如A、B类)、大规模企业(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等,其外购货物只要持续经营以来从未发生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农产品收购发票、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并符合相关规定,可以按视同自产处理。
- 其他企业则需要逐笔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视同自产货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出口货物的管理,确保出口货物与报关单、发票等单证信息一致,避免出现错误或不一致的情况。
- 及时沟通与反馈:在申报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问题,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并寻求帮助。同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资料。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措施,生产型出口企业可以有效解决首次申报跨大类商品退税时的疑点问题,确保退税申报的顺利进行。
更多
小智老师
回复
金田老师
2024年12月13日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再确认收入。这个科目主要用于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果去年已经收款但未确认收入,现在需要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调整,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收入不能被确认。相反,这是为了纠正之前的错误或遗漏,确保收入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得到确认。
具体来说,如果去年已经收款但未确认收入,现在需要进行以下会计分录来调整:
1. 确认收入:
- 借: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金额为去年应确认的收入)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为去年应确认的收入)
2. 结转成本(如果有的话):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为与收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
- 贷:库存商品/相关成本或费用科目(金额为与收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
3. 补提企业所得税(如果适用):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为所得税费用)
-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金额为所得税费用)
4. 结转损益调整科目余额: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金额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
请注意,以上分录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税金及附加的影响等。此外,具体的会计处理还需遵循当地的会计准则和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