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老师
回答于05月11日
金牌答疑老师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报不是工商年报,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工商年报也不是同一个网址,申报方式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具体说明:
###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与工商年报的区别
1. 性质不同:工商年报主要是针对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信息等;而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是向民政部门或相关业务主管单位报送,重点反映组织的运营情况、财务收支、项目开展等非营利性活动相关信息。
2. 内容侧重点不同:工商年报侧重于企业的基本信息、股东情况、对外投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则更关注组织的资金来源与使用、项目执行情况、公益活动开展、理事会和监事会运作等与非营利宗旨相关的方面。
3. 法规依据不同:工商年报依据的是《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依据的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管理规定等。
### 二、江苏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的申报途径和流程
1. 申报途径:一般是通过“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服务平台”进行申报。部分情况下也可能涉及到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纸质材料或进行线下申报,但线上平台申报是主要且便捷的方式。
2. 申报流程:
- 登录平台:进入“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服务平台”,使用组织的账号和密码登录。若没有账号,需先进行注册并经审核通过。
- 填写年报信息:按照系统提示,依次填写组织的基本信息,如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明细等,需依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填写;业务活动情况,详细描述过去一年开展的主要项目、活动成效、受益群体等;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况,如会议召开次数、决议事项等。
- 上传相关附件:可能需要上传审计报告(如有要求)、财务报表电子文档、项目开展的相关图片或资料等,以佐证年报内容的真实性。
- 提交审核:仔细核对填写的所有信息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将年报信息报送至民政部门进行审核。
- 查看审核结果:提交后,可随时登录平台查看审核进度和反馈意见。若审核不通过,需根据要求及时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通过后,年报申报完成。
总之,明确两者区别,熟悉申报流程,能让民间非营利组织顺利完成年报工作,保障组织合规运营,持续发挥社会价值。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报不是工商年报,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工商年报也不是同一个网址,申报方式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与工商年报的区别
1. 性质不同:工商年报主要是针对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信息等;而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是向民政部门或相关业务主管单位报送,重点反映组织的运营情况、财务收支、项目开展等非营利性活动相关信息。
2. 内容侧重点不同:工商年报侧重于企业的基本信息、股东情况、对外投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则更关注组织的资金来源与使用、项目执行情况、公益活动开展、理事会和监事会运作等与非营利宗旨相关的方面。
3. 法规依据不同:工商年报依据的是《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依据的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管理规定等。
二、江苏民间非营利组织年报的申报途径和流程
1. 申报途径:一般是通过“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服务平台”进行申报。部分情况下也可能涉及到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纸质材料或进行线下申报,但线上平台申报是主要且便捷的方式。
2. 申报流程:
- 登录平台:进入“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服务平台”,使用组织的账号和密码登录。若没有账号,需先进行注册并经审核通过。
- 填写年报信息:按照系统提示,依次填写组织的基本信息,如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明细等,需依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填写;业务活动情况,详细描述过去一年开展的主要项目、活动成效、受益群体等;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况,如会议召开次数、决议事项等。
- 上传相关附件:可能需要上传审计报告(如有要求)、财务报表电子文档、项目开展的相关图片或资料等,以佐证年报内容的真实性。
- 提交审核:仔细核对填写的所有信息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将年报信息报送至民政部门进行审核。
- 查看审核结果:提交后,可随时登录平台查看审核进度和反馈意见。若审核不通过,需根据要求及时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通过后,年报申报完成。
总之,明确两者区别,熟悉申报流程,能让民间非营利组织顺利完成年报工作,保障组织合规运营,持续发挥社会价值。
更多
木棉老师
回复
金田老师
04月25日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是按年末本年累计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的百分之十提取,而不是年末结转的未分配利润金额,原因如下:
1. 法规依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盈余公积。这里的“当年税后利润”指的是企业在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内,扣除所有税费后的净利润,而非年末结转后的未分配利润。
2. 计算基础明确:年末本年累计的净利润是一个明确的、基于企业全年经营成果计算出的数值,以此作为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基础,能够准确反映企业在本年度所获得的盈利中应留存用于企业发展和风险抵御等的部分。而年末结转的未分配利润金额,可能包含了以前年度留存下来的未分配利润,这部分利润已经在以往的年度中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不应再重复作为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依据。
3. 财务处理逻辑: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先根据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进行利润分配,其中就包括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这一步骤。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剩余的利润才会结转到未分配利润科目中。所以从财务处理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上看,是先以本年净利润为基数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而不是以年末结转后的未分配利润金额来提取。
例如,某企业2024年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年初未分配利润20万元,那么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时,应按照2024年的净利润100万元为基数,提取10万元(100×10%)作为法定盈余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