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森老师
回复
晓晓老师
08月11日
税负常用于以下场景:企业税务筹划与成本控制(优化经营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投资决策评估(分析项目盈利能力)、财务健康诊断(对比行业水平识别风险)、政策制定参考(政府调整税收策略)、合规管理(防范税务违法风险)。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9日
核心需合同协议、付款凭证、权属证书(如专利证)、发票(如有);若自行研发还需立项文件及费用归集表,确保法律权属清晰、金额可验证。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7日
无发票时,按实际支付金额暂估入账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取得发票后红冲调整,确保原始凭证与账务一致。需留存付款证明及权属文件备查。
莎莎老师
回复
莎**师
07月28日
若款项已到账(如POS机或银行收款),记入其他货币资金;若尚未实际收到,则先通过预收账款过渡。按实际到账金额与手续费分拆处理,不影响收入确认总额。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6日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发票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将代理费计入“管理费用-知识产权服务费”,需附代理协议及权属证明文件。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5日
销售方应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个人/自然人除外)或专用发票,备注专利名称及编号,税率按无形资产适用的6%或其他规定执行。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5日
股东代付专利款视为资本性投入,公司需借记“无形资产”,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并附相关协议及产权证明文件入账。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8月04日
以专利购买合同、发票、付款凭证及产权登记证书入账,按实际支付金额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若分期付款,还需补充协议条款明细。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31日
账务做相反分录冲销原入账金额及税额;增值税申报表中,在对应所属期用负数冲减原认证的进项税额。需同步保存好红冲原因说明备查。
曦月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09日
(掐灭烟头,扶了扶眼镜)这种情况确实最头疼,服务行业常见的“开票前移,成本后置”问题。我见过太多公司在这种操作上栽跟斗,给你支几招实在的:
1. 预提费用法(最常用):
- 开票当月先按收入比例预提成本,比如开了10万发票,按以往经验毛利率30%,直接预提7万成本:
```
借:主营业务成本 7万
贷:应付账款—预提成本 7万
```
- 后续实际发生工资时冲销预提:
```
借:应付账款—预提成本 7万
贷:应付职工薪酬 7万
```
注意:预提金额要合理,别超过历史毛利率波动范围,否则税务不认
2. 分阶段确认法(最合规):
- 把服务项目拆分成“已完成”和“未完成”部分:
```
借:主营业务成本(已完部分)
借:劳务成本/合同履约成本(未完部分)
贷:应付职工薪酬
```
- 等后续不需要开票的服务实际发生时,再从过渡科目转出到成本
3. 红字冲销法(应急用):
- 如果前期已全额开票但成本滞后,先用红字冲回成本:
```
借:主营业务成本(红字)
贷:应付职工薪酬(红字)
```
- 实际支付工资时再正常入账,保持成本与发票匹配
(拿起计算器演示)举个例子:假设3月开了全年服务费发票60万,但后续6个月才陆续发生成本。可以:
- 3月开票时按50%毛利率预提30万成本
- 4-8月每月发生实际工资5万时:
```
借:应付账款—预提成本 5万
贷:银行存款 5万
```
- 年底清算剩余预提成本,转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严肃提醒)这三种方法都要保留好两份证据:
1. 服务进度确认单(证明成本发生阶段)
2. 开票明细台账(显示收入确认时点)
最后提醒你:如果全年累计出现成本>收入的情况超过3次,建议申请核定征收,这种经营模式继续查账征收风险太大。现在税务系统里有个“成本倒挂预警指标”,连续3个月成本覆盖率超过120%就会触发稽查,自己多留意。
竹子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5日
在处理社保个人部分的账务时,是否需要计提以及为何使用“其他应付款”科目,是许多学员容易混淆的地方。以下是详细解答:
---
### 一、社保个人部分是否需要计提?
不需要计提。
根据会计准则,社保个人部分属于员工个人负担的费用,企业仅作为代扣代缴的中间角色,无需提前计提。具体处理如下:
1. 发放工资时:从员工工资中代扣个人社保部分,直接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体现企业暂收款项的性质。
2. 缴纳社保时:将代扣的个人社保部分支付给社保机构,冲减“其他应付款”。
---
### 二、为何使用“其他应付款——个人部分”?
核心原因:社保个人部分是企业代员工缴纳的款项,属于企业的暂收款项(即负债),而非企业的费用或资产。
具体逻辑如下:
1. 代扣代缴性质:
- 企业从员工工资中代扣个人社保时,尚未实际支付给社保机构,因此形成对员工的负债,需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记录。
- 例如:员工工资10,000元,代扣个人社保500元,实发9,500元。这500元是企业暂收的款项,需在缴纳社保时支付出去。
2. 科目定位:
- 其他应付款:用于核算企业应付、暂收的款项(如代扣社保、公积金等)。
- 其他应收款:用于核算企业应收、暂付的款项(如先行垫付社保后向员工收回)。
- 总结:先扣款后缴纳时用“其他应付款”;先缴纳后扣款时用“其他应收款”。
3. 实务操作:
- 多数企业采用“先发工资后交社保”的模式,因此在发放工资时从员工工资中代扣个人社保,计入“其他应付款”,缴纳时再冲减该科目。
---
### 三、具体账务处理示例
假设某员工月工资10,000元,公司代扣个人社保500元,公司承担社保1,500元。
#### (一)发放工资并代扣个人社保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000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假设为0) 0
银行存款 9,500
```
- 说明:
- 从员工工资中代扣500元社保,计入“其他应付款”,体现企业暂收的负债。
- 实发工资为9,500元(10,000元 - 500元)。
#### (二)缴纳社保(公司+个人部分)
```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贷:银行存款 2,000
```
- 说明:
- 公司承担部分冲减“应付职工薪酬”;
- 个人部分冲减“其他应付款”,完成代缴义务。
---
### 四、常见误区澄清
1. 误区:将个人社保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 纠正:
-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是企业应支付给员工的报酬及福利(如工资、公司承担的社保等)。
- 个人社保属于员工应支付给社保机构的款项,应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
2. 误区:认为个人社保需要计提。
- 纠正:
- 企业仅需计提自身应承担的社保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个人部分无需计提,代扣时直接计入“其他应付款”。
---
### 五、总结
1. 社保个人部分不计提,代扣时直接计入“其他应付款”。
2. 使用“其他应付款”的原因:
- 体现企业代扣的暂收款项性质;
- 符合会计准则对负债类科目的定义;
- 实务中多数企业采用“先扣后缴”模式,适用该科目。
3. 核心原则:
- 企业承担部分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核算;
- 个人承担部分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确保账务清晰合规。
竹子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4日
在劳务公司处理民工工资退回的账务时,需根据退回的原因和性质进行会计处理。以下是具体分析及分录示例:
---
### 一、退回工资的可能原因及处理原则
1. 工资未实际发放(如账户错误、转账失败等):
- 若工资已计提但未实际发放,需冲减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 分录: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
- 说明:直接冲减“应付职工薪酬”,体现未实际支付的工资。
2. 工资已发放但民工退回(如现金退回、转账退回等):
- 若工资已发放至个人账户后被退回,需区分是否属于“应退还款项”或“民工主动退回”。
- 分录:
```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 说明:冲减“应付职工薪酬”,体现工资未实际支付。
3. 因纠纷或结算调整导致退回:
- 若因工资核算错误或纠纷导致退回,需调整原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 分录: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
- 说明:冲减“应付职工薪酬”,并重新核算正确金额。
---
### 二、具体账务处理示例
#### 场景1:工资未实际发放(如转账失败)
1. 计提工资时:
```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2. 转账失败,工资退回: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
- 说明:冲减“应付职工薪酬”,体现工资未实际支付。
#### 场景2:工资已发放但民工主动退回
1. 发放工资时: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
2. 民工退回工资:
```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 说明:冲减“应付职工薪酬”,体现工资未实际支付。
#### 场景3:因核算错误导致多付工资并退回
1. 计提工资时(错误金额):
```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工资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000
```
2. 发现错误并冲回多计提部分:
```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工资 2,000(红字)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000(红字)
```
3. 退回多付工资:
```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000
```
- 说明:通过红字冲销调整原计提金额,并记录退回款项。
---
### 三、注意事项
1. 合规性:
- 工资退回需有合理原因(如转账失败、核算错误等),并保留相关证据(如银行回单、说明文件等)。
- 若频繁出现工资退回,需检查工资发放流程是否存在问题。
2. 税务处理:
- 若工资已代扣个人所得税,退回时需相应调整个税申报。例如:
```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
- 若工资未实际发放,则无需代扣个税。
3. 会计准则:
- 工资退回需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确保账务清晰反映实际支付情况。
- 不得直接冲减成本费用科目(如“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避免虚增利润。
---
### 四、总结
- 核心原则:工资退回需冲减“应付职工薪酬”,体现未实际支付的工资。
- 分录逻辑:
- 未发放:冲减“应付职工薪酬”。
- 已发放后退回:冲减“应付职工薪酬”,并调整相关科目(如个税)。
- 风险提示:频繁退回可能引发税务关注,需确保账务处理合规,并留存相关证据。
竹子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4日
好的,我通过具体案例和分录示例来说明公司承担全部社保(包括个人部分)的账务处理,以及工资总额的计算和个税的处理。
---
### 一、案例背景
假设某员工月工资为 10,000元,公司为其缴纳社保:
- 公司应承担部分:1,500元(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
- 个人应承担部分:500元(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但公司自愿承担)。
- 个人所得税:按工资总额计算,假设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10元。
---
### 二、账务处理分录
#### (一)公司承担全部社保的分录
1. 计提公司应承担部分(1,500元):
```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
- 说明:公司应承担部分按正常流程计提,计入成本费用。
2. 计提公司自愿承担的个人部分(500元):
- 若公司将个人部分视为员工福利,需并入工资总额: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500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
- 说明:个人应承担部分由公司承担,需并入工资总额,作为员工收入的一部分。
3. 缴纳社保(合计2,000元):
```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贷:银行存款 2,000
```
- 说明:实际缴纳社保时,冲减“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应付款”。
---
#### (二)工资发放的分录
1. 计算工资总额:
- 工资总额 = 应发工资 + 公司承担的个人部分社保
- 本例中:工资总额 = 10,000元(应发工资) + 500元(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 = 10,500元。
2. 计算个人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总额 - 起征点(5,000元) - 专项扣除(社保个人部分等)
- 本例中:应纳税所得额 = 10,500元 - 5,000元 - 500元(社保个人部分) = 5,000元。
- 个人所得税 = 5,000元 × 10% - 210元 = 290元。
3. 发放工资的分录: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500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90
银行存款 9,710
```
- 说明:
- 工资总额为10,500元(含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500元)。
- 代扣个人所得税290元,代扣个人社保500元(虽由公司承担,但需并入工资总额计算个税)。
- 实际发放给员工的金额为:10,500元 - 500元(社保) - 290元(个税) = 9,710元。
---
### 三、关键问题解答
#### (一)工资总额的计算
- 工资总额 = 应发工资 + 公司承担的个人部分社保 + 其他福利(如奖金、补贴等)。
- 本例中:工资总额 = 10,000元(应发工资) + 500元(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 = 10,500元。
#### (二)个税是否计提?
- 个税不需要计提,因为个税是员工个人负担的税款,企业仅负责代扣代缴。
- 在发放工资时,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核算,无需提前计提。
---
### 四、完整案例分录汇总
1. 计提公司社保:
```
借:管理费用——社会保险费 1,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
2. 计提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500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
3. 缴纳社保:
```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1,500
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贷:银行存款 2,000
```
4. 发放工资: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500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部分) 5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90
银行存款 9,710
```
---
### 五、注意事项
1. 税务合规性:
- 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部分需并入工资总额,否则可能被税务部门认定为逃避代扣代缴义务。
- 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时,仅公司应承担部分(1,500元)可扣除,个人部分(500元)不得扣除。
2. 会计准则合规性:
- 个人社保部分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体现代扣代缴义务。
- 工资总额需包含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确保符合税法规定。
3. 风险提示:
- 若未将公司承担的个人社保并入工资总额,可能导致少代扣个税,引发税务风险。
- 若将个人社保直接计入企业费用,未并入工资总额,企业所得税汇算时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通过以上处理,既能满足会计准则要求,又能符合税法规定,避免税务风险。
竹子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4日
我来帮你分析这个问题:
### 一、能否税前扣除?
结论:公司承担全部社保(包括个人部分)的费用,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可以部分税前扣除,但需严格区分“公司应承担部分”和“个人应承担部分”。
1. 公司应承担部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和标准为员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即“五险一金”),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例如:公司按国家规定比例承担的社保部分(如养老保险公司缴纳16%),可全额税前扣除。
2. 个人应承担部分:
若公司为员工承担了应由个人负担的社保费用(如养老保险个人缴纳8%),这部分费用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理由:
- 税法规定,个人应承担的社保费属于员工个人支出,企业代缴时需并入员工工资薪金,作为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但不得作为企业费用税前扣除。
- 若企业将个人应承担部分直接计入“职工薪酬”或费用科目,且未并入工资总额,则属于违规操作,税务稽查时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
### 二、如何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
#### (一)税法合规性
1. 正确划分责任:
- 公司应承担部分:按国家规定比例和基数缴纳,可税前扣除。
- 个人应承担部分:需并入员工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但不得作为企业费用扣除。
例如:员工月薪10,000元,个人应承担社保500元,公司若承担该500元,需将500元计入工资总额,代扣个税,但企业不得在税前扣除这500元。
2. 避免税务风险:
- 若将个人应承担部分直接计入企业费用(如“管理费用-社保”),未并入工资总额,则属于违规操作,汇算清缴时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 (二)会计准则合规性
1. 会计处理原则:
- 公司应承担部分:
```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单位部分)
```
- 个人应承担部分:
- 若公司代缴并保留追偿权(如从工资中扣回):
```
借:其他应收款——员工社保(个人部分)
贷:银行存款
```
- 若公司自愿承担且不追偿(视为员工福利):
```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需并入工资总额)
贷:银行存款
```
2. 关键要求:
- 个人应承担部分若作为福利,需并入工资总额,否则可能引发税务风险。
- 代扣代缴个税时,需将公司承担的个人部分社保纳入员工收入计算个税。
---
### 三、总结与建议
1. 税前扣除范围:
- 公司承担的法定社保部分(如五险一金)可税前扣除,但需符合国家规定比例和基数。
- 公司承担的个人应负担部分不得税前扣除,需并入工资总额代扣个税。
2. 合规操作建议:
- 分开核算:明确区分公司应承担部分和个人应承担部分,避免混淆。
- 代扣代缴:若公司承担个人部分,需将其并入员工工资,依法代扣个税。
- 税务申报:汇算清缴时,确保个人部分社保未计入企业费用,避免税务调整。
3. 风险提示:
- 若将个人应承担部分直接计入企业费用且未代扣个税,可能面临双重风险:
- 企业所得税调增;
- 个人所得税补缴及罚款。
总之,公司承担全部社保的账务处理需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区分责任归属,确保合规性。
曦月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09日
(点根烟,深吸一口)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服务公司都头疼。我干了这么多年会计,给你说道说道:
1. 劳务成本科目确实最合适:
- 服务公司的技术人员工资属于直接人工成本,新准则里明确可以用“合同履约成本”归集,但很多中小公司还是习惯用“劳务成本”过渡。
- 这个科目专门用来归集尚未确认收入的劳务支出,比如你们这种技术服务没开票的时候,工资先挂这里最合规。
2. 具体操作要分两步走:
- 每月计提工资时:
```
借:劳务成本—XX项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
```
- 开票确认收入时结转:
```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劳务成本—XX项目
```
这样成本就能和收入匹配了,税务查账也说得通。
3. 特别注意三个细节:
- 月底要核对劳务成本余额,别让未结转的成本超过已开票收入,否则税务会怀疑你隐瞒收入
- 如果同一个项目跨季度未开票,建议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同时按比例结转成本(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 年底还没开票的,要把劳务成本转入“递延所得税资产”,避免汇算清缴时被调增
(敲黑板)记住!不要用“其他应付款”或者“预付账款”这些科目瞎凑合,去年审计局刚查过本地一家设计公司,他们把劳务成本挂“其他应付款”挂了半年,被罚了滞纳金。你们公司要是执行新收入准则,建议改用“合同履约成本”,这个科目现在审计更认可,税务风险也小。
曦月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09日
(放下茶杯,指着报表)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存在,利润表里成本挂在那里,收入却没跟上,数字看起来确实别扭。不过你要注意,会计准则要求的是“权责发生制”,不是“开票发生制”。我教你几招实际处理办法:
1. 临时过渡法:每月末把未实现的主营业务成本“暂估”转到“应付账款-暂估成本”科目,做分录:
```
借:主营业务成本(红字冲回)
贷:应付账款-暂估成本(红字冲回)
```
等开票时再从“应付账款”转回来。这样利润表就不会单独体现这部分成本了。
2. 合同履约成本法(推荐):如果执行新收入准则,直接用“合同履约成本”归集工资,开票时:
```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合同履约成本
```
这样成本只在开票时进利润表,彻底解决倒挂问题。
3. 多步骤处理:在未开票月份,先通过“生产成本”类科目归集:
```
借:劳务成本/项目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
开票时再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这种处理最清晰,税务也能说得通。
(掏出手机翻出个案例照片)就像上个月刚给隔壁科技公司做的处理,他们把技术人员的工资先挂在“研发费用”,等项目验收开票时再调整到主营业务成本。虽然有点取巧,但税务局认这个逻辑——毕竟没开票的时候,你确实还没确认收入嘛。
(严肃提醒)不过你得注意两点:第一,过渡科目余额要定期核对,别搞成“其他应付款”挂账;第二,季度末最好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这样成本比例更合理。记住,会计处理永远要跟着业务实质走,别为了好看硬调报表。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31日
账务上按发票金额借记相关科目(如原材料),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付账款等;增值税申报表中将认证通过的进项税额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对应栏次。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30日
设备制造行业结转成本按实际发生额分配,常用工时或产量比例分摊制造费用至各产品,确保与产出匹配。具体金额根据归集的直接材料、人工和分配后的制造费用总和确定。
莎莎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30日
未开票但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仍需按准则结转成本至“主营业务成本”,保持与收入配比;若货物已发出未满足确认条件,可将相关成本暂计入“发出商品”科目。具体分录为:借记对应科目,贷记存货或生产成本。
木森老师
回复
晓晓老师
08月11日
税负=税额÷销售额×100%=210÷260×100%≈80.77%。算式为:(210/260)×100%,直接用税款除以对应期间的计税销售额再乘以百分比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