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时,必须采用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金额,而非被购买方自身的账面价值,这是由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计量原则和商誉的特性决定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商誉的本质:基于公允价值的差额
1. 商誉的初始确认逻辑: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商誉 = 购买方支付对价 - 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而非账面价值)。
- 例:若被购买方账面上净资产为1000万元,但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购买方以1200万元收购80%股权,则商誉 = 1200 - 1500×80% = 0(万元),而非按账面价值计算为1200 - 1000×80% = 400(万元)。
这说明商誉从初始确认时就与“公允价值”绑定,而非被购买方的账面记录。
2. 后续计量需保持口径一致:
后续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是基于公允价值(即市场参与者视角的价值),则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也需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否则会导致计量基础不匹配。
在计算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时,必须采用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金额,而非被购买方自身的账面价值,这是由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计量原则和商誉的特性决定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商誉的本质:基于公允价值的差额
1. 商誉的初始确认逻辑: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商誉 = 购买方支付对价 - 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而非账面价值)。
- 例:若被购买方账面上净资产为1000万元,但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购买方以1200万元收购80%股权,则商誉 = 1200 - 1500×80% = 0(万元),而非按账面价值计算为1200 - 1000×80% = 400(万元)。
这说明商誉从初始确认时就与“公允价值”绑定,而非被购买方的账面记录。
2. 后续计量需保持口径一致:
后续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是基于公允价值(即市场参与者视角的价值),则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也需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否则会导致计量基础不匹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