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确认损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 /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
换出资产损益 =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原理:此时交换等价于 “出售换出资产,再购入换入资产”,损益自然由换出资产的 “处置利得 / 损失” 决定。
(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不确认损益)
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换入资产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不确认换出资产损益(因为资产未真正 “处置”,只是形式转换)。
三、对比案例:为何不用 “换入资产对价” 算损益?
假设甲公司用账面价值 100 万、公允价值 150 万的设备,换入乙公司公允价值 150 万的货车(具有商业实质):
场景 1:按 “换出资产公允 - 账面” 算损益
换出资产损益 = 150 万(公允) - 100 万(账面) = 50 万(利得)
逻辑:设备原本值 100 万,通过交换,企业实际获得了 150 万的经济利益(换入货车公允 150 万),损益源于设备 “增值” 的 50 万。
场景 2:若按 “换入资产价值 - 换出账面” 算损益
换入资产价值 = 150 万,换出账面 = 100 万,结果看似也是 50 万利得。但这是巧合,因为案例中换入 / 换出公允相等(等价交换)。
场景 3:不等价交换(换入≠换出公允)
若甲公司设备公允 150 万,换入货车公允 140 万,甲支付补价 10 万(等价交换:150=140+10 ):
按 “换出公允 - 账面”:损益 = 150-100=50 万(设备处置利得)
按 “换入价值 - 换出账面”:换入价值 = 140+10=150 万,损益 = 150-100=50 万(结果相同,但逻辑错误)
关键问题:若换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公允(如换入资产存在减值、补价不合理等),用 “换入对价” 算损益会混淆 “资产处置” 与 “对价调整” 的本质。例如:
换入资产公允 130 万,甲支付补价 20 万(等价:150=130+20 ),此时换入资产价值 = 150 万(账面逻辑),但实际换入资产只值 130 万。若按 “换入价值 - 换出账面” 算损益,会虚增 10 万利得(150-100=50 vs 实际因换入资产减值,真实损益应低于 50 万 )。
(一)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确认损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 /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
换出资产损益 =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原理:此时交换等价于 “出售换出资产,再购入换入资产”,损益自然由换出资产的 “处置利得 / 损失” 决定。
(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不确认损益)
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换入资产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不确认换出资产损益(因为资产未真正 “处置”,只是形式转换)。
三、对比案例:为何不用 “换入资产对价” 算损益?
假设甲公司用账面价值 100 万、公允价值 150 万的设备,换入乙公司公允价值 150 万的货车(具有商业实质):
场景 1:按 “换出资产公允 - 账面” 算损益
换出资产损益 = 150 万(公允) - 100 万(账面) = 50 万(利得)
逻辑:设备原本值 100 万,通过交换,企业实际获得了 150 万的经济利益(换入货车公允 150 万),损益源于设备 “增值” 的 50 万。
场景 2:若按 “换入资产价值 - 换出账面” 算损益
换入资产价值 = 150 万,换出账面 = 100 万,结果看似也是 50 万利得。但这是巧合,因为案例中换入 / 换出公允相等(等价交换)。
场景 3:不等价交换(换入≠换出公允)
若甲公司设备公允 150 万,换入货车公允 140 万,甲支付补价 10 万(等价交换:150=140+10 ):
按 “换出公允 - 账面”:损益 = 150-100=50 万(设备处置利得)
按 “换入价值 - 换出账面”:换入价值 = 140+10=150 万,损益 = 150-100=50 万(结果相同,但逻辑错误)
关键问题:若换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公允(如换入资产存在减值、补价不合理等),用 “换入对价” 算损益会混淆 “资产处置” 与 “对价调整” 的本质。例如:
换入资产公允 130 万,甲支付补价 20 万(等价:150=130+20 ),此时换入资产价值 = 150 万(账面逻辑),但实际换入资产只值 130 万。若按 “换入价值 - 换出账面” 算损益,会虚增 10 万利得(150-100=50 vs 实际因换入资产减值,真实损益应低于 50 万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