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会计问答 > 税务师

税务师

老师,我们公司是一般人,年销售额一亿多,现在情况是我们的上游...

老师,我们公司是一般人,年销售额一亿多,现在情况是我们的上游公司,打个比方说我们实际购进10种原材料100万,供应商开票时只给开两种原材料100万,也就是说总金额能对上,开票产品品种数量单价和实际发货都对不上,这样是不是不对?我应该让供应商开票按实际发货开吗?
我来答 关注问题 提问于07月14日
回答 1
这种情况确实不太对,但需结合业务实质和税务风险综合判断。以下是分析和建议: --- ### 一、问题核心 1. 发票与实物不符 供应商开具的发票(品种、数量、单价)与实际发货内容不一致,属于“票货不符”,可能引发以下风险: - 税务风险:若被认定为虚开发票(尤其是品名、数量不符),可能导致进项税转出、补税、罚款,甚至牵连企业责任。 - 核算风险:财务账面无法真实反映实际业务,影响成本核算准确性,可能误导经营决策。 - 审计风险:税务机关或审计部门可能质疑交易真实性,要求提供合同、物流、资金流等证据链。 2. 总金额匹配的局限性 虽然发票总金额与实际采购总额一致,但单品价格偏离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 若开票品种单价远高于实际品种,可能被质疑人为调节价格(例如避税或转移利润)。 - 若开票品种单价偏低,可能导致进项税抵扣不足或成本核算失真。 --- ### 二、潜在原因分析 需先理解供应商为何如此开票,常见可能性包括: 1. 供应商操作失误:开票时混淆产品种类或数量,需沟通修正。 2. 故意避税或简化流程:供应商可能因内部管理混乱、节约开票成本(如减少开票品类)、规避自身税务问题(如部分产品税率不同)而操作。 3. 企业主动要求:少数情况下,企业可能为简化核算或掩盖真实交易(例如将高价材料替换为低价品名)而要求供应商按特定方式开票,此类行为风险极高。 --- ### 三、合规建议 1. 首要原则:票、货、款三流一致 - 发票必须与实际交易内容(品种、数量、单价)一致,否则可能被认定为虚开。 - 行动建议: - 立即与供应商沟通,要求按实际发货内容重新开具发票,并保留书面记录(如邮件、函件)。 - 若供应商拒绝配合,需评估其合作风险,必要时更换供应商。 2. 过渡期处理方案 - 暂收发票:若短期内无法取得正确发票,可暂按发票金额入账,但需在会计凭证中注明“票货不符,暂估入账”,并在备查簿中记录实际收货情况。 - 进项税风险:若开票品名与实际用途不符(例如开票为A材料,实际为B材料),可能影响进项税抵扣合法性(需确保用于应税项目且与实际经营相关)。 - 成本核算调整:财务账面需按实际收货暂估成本,待取得正确发票后冲销暂估并入账。 3. 长期规范措施 - 合同约束:在采购合同中明确约定“发票需与实际发货完全一致”,并设置违约条款(如开票不符需承担税金损失)。 - 供应商管理:对频繁出现开票问题的供应商加强审核,必要时要求其提供开票明细清单或验货签收单。 - 内部流程:建立采购-验收-财务三方核对机制,确保收货单、发票、合同信息一致后再付款。 --- ### 四、风险警示 1. 虚开发票风险: - 若供应商开票内容与实际交易无关联(例如虚构交易品名),可能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企业和供应商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 案例参考:某企业购进钢材,供应商误开为“建材”,虽总金额一致,但因品名不匹配被税局要求转出进项税并罚款。 2. 税务稽查重点: - 税局可能通过比对发票明细与物流信息、银行流水发现异常(例如同一供应商频繁开票品名与实际收货不符)。 - 若被认定为故意 mismatch,可能面临进项转出、滞纳金、罚款(0.5-5倍税款)甚至刑事责任。 --- ### 五、总结 必须要求供应商按实际发货开具发票,否则企业将面临税务和核算双重风险。若供应商配合修正,需保存沟通证据;若拒不改正,应暂停付款并考虑终止合作。同时,企业内部需强化采购-财务衔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更多
0
讨论
0/9)
发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