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教师资格证 > 历年真题 > 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来源:牛账网 作者:牛小编 阅读人数:11306 时间:2022-04-22

免费提供专业会计相关问题解答,让您学习无忧

勤勤老师 官方答疑老师

职称: 一级讲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走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问题的解答吧。

  牛账网为大家提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刷2000题,发布教师资格复习资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让大家畅游教资题库,帮助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让大家轻松拿证!

  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巴甫洛夫使用狗的唾液分泌的实验来研究条件反射。

  2.【精析】B刺激泛化是指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题干中小英对与医生类似的“穿白大褂”的人也产生害怕心理,是刺激泛化的表现。

  3.【精析】B负强化也称为消极强化,指通过终止或消除厌恶性刺激以增强反应频率的过程。小强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取消禁止他看动画片这一厌恶刺激,以此增加小强按时完成作业行为的出现次数,属于负强化。

  4.【精析】D普雷马克原理,又称为“祖母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妈妈用小华喜欢看的动画片作为高频活动,以提高小华完成作业的概率,属于普雷马克原则。

  5.【精析】C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②替代性强化。③自我强化。

  6.【精析】B替代强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班上其他同学看到小明背诵单词受到表扬,自己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以他人为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即体现了替代强化。

  7.【精析】B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由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题干所述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

  8.【精析】B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意义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9.【精析】D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如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为获得好名次而努力学习。A、B、C三项均属于外部诱因,是外部动机;D项学习兴趣是内在需要,属于内在动机。

  10.【精析】D近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结果。“教师的鼓励、家长的奖励、同学的羡慕”是为了得到活动之外的附属物,且是近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属于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11.【精析】A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小红上课认真听讲,是因为她喜欢文学作品,希望能掌握这个知识,这是认知内驱力的体现。

  12.【精析】B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13.【精析】C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也不同。

  14.【精析】A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5.【精析】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偏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偏低。

  16.【精析】D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追求成功者与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17.【精析】A小丽将自己的学习失败归因于试题太难,即任务难度。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不可控的归因。

  18.【精析】D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因此,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其他因素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

  19.【精析】B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外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20.【精析】B习得性无助是指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题干所述为习得性无助反应。

  21.【精析】D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题干所述属于逆向迁移。

  22.【精析】D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中的学习即是学习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概念的关系,因此属于命题学习。

  23.【精析】D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涉及“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等概念,且学习的是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命题学习。

  24.【精析】A整数包括负整数、0和正整数,而自然数只包括0和正整数,简单来说就是整数包括自然数。那么整数是上位概念,自然数是下位概念,因此题干描述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25.【精析】B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下位概念,因此先学习四边形,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属于下位学习。

  26.【精析】D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根据“变式”的概念可知,利用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

  27.【精析】A操作定向是了解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听老师讲解,观看老师示范,即属于操作定向阶段。

  28.【精析】A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题干所描述的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体现的正是高原现象。

  29.【精析】B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题干中对生字的反复抄写即属于复述策略。

  30.【精析】C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目中把单词编成小故事,就是对它赋予意义的过程,所以是精加工策略。

  31.【精析】B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因此,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32.【精析】C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归类和纲要。根据题干中的“按偏旁部首归类”可知是组织策略。

  33.【精析】D“向老师请教”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客观条件: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

  (2)主观条件:①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③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2.【参考答案】(1)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对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其中前四种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3)马斯洛认为,人类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需要至少部分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

  3.【参考答案】(1)相似性。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参考答案】(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D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②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④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⑤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⑥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精析】D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项属于非条件反射,B项属于条件反射,C项是本能行为。

  3.【精析】A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经典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由此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4.【精析】A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个体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题干中的“喂奶”原就是能引起孩子不哭的刺激,“宝贝,乖”是中性刺激,通过多次联结,“宝贝,乖”也能引起孩子不哭,这就形成了经典性条件反射。

  5.【精析】A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没有正确区分杯中的弓箭影子和蛇的差异,而做出一样的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6.【精析】C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分化是指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对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这两组词做出区分,是对事物的差异性做出反应,属于刺激的分化。

  7.【精析】D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S—R,即刺激—反应。

  8.【精析】D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9.【精析】A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0.【精析】A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学习者提前具有某种需要,这属于心理的预备性反应,符合准备律。

  11.【精析】D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题干中小丽因得第二名,从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满意的结果),进而促使她更加努力,这是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的体现。

  12.【精析】D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这种理论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13.【精析】A斯金纳提出操作性行为的概念,用强化解释人类和动物的操作性行为的获得,不管这种行为是对个体有用的正确行为还是对个体无用的错误行为,都是受到强化的结果。

  14.【精析】D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的“给予表扬”是为了增加“好表现”出现的频率,因此属于正强化。

  15.【精析】B负强化指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老师减少提问次数,就是消除了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了小马坐在后面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16.【精析】B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描述的挨骂是厌恶刺激,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加学生考出好成绩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17.【精析】D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D项中为主体“预示”,说明“生人”这一厌恶刺激还未出现,属于回避条件作用。A、B两项是人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学习,属于无条件反射。C项“人声嘈杂”已经出现,主体逃避,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18.【精析】C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题干所述就是消退规律的表现。

  19.【精析】D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题干中的“不理会”是为了减少“打小报告”现象的发生,因此属于消退。

  20.【精析】C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孩子哭闹的行为属于不好的行为,母亲呈现令孩子厌恶的刺激来抑制这种行为,运用的是惩罚。

  21.【精析】C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来抑制某行为的发生。题干中父母不给孩子买电话手表属于消除愉快刺激,目的是抑制考试考不好情况的发生,因此是惩罚。

  22.【精析】D根据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且行为和强化的关系是先有行为,再有强化。所以说要将看电视(高频活动)作为按时完成作业(低频活动)的强化物,那么最合适的安排就是先有行为(按时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给予强化物(看电视),故只有D项最合适。

  23.【精析】A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24.【精析】D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杀鸡儆猴”是学习理论里的“观察学习说”的典型例证。

  25.【精析】B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而实现的学习行为即观察学习。题干中一名正准备吃零食的学生观察到一名学生吃零食而被惩罚,所以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符合观察学习的原理。

  26.【精析】C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再现)过程以及动机过程。题干中的动作再现属于复制(再现)过程。

  27.【精析】C题干所述为替代强化的含义。

  28.【精析】B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榜样法”体现的是替代强化。“当众表扬”属于外在刺激,且是愉快刺激,故属于外在强化、正强化。

  29.【精析】C题干所述为自我强化的概念。

  30.【精析】A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刺激和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

  31.【精析】B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2.【精析】A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3.【精析】A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是发现学习的创始人。

  34.【精析】A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5.【精析】B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36.【精析】D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因此,其精神实质是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37.【精析】C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38.【精析】A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故题干所述为先行组织者策略。

  39.【精析】D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0.【精析】A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通过触碰高温物体去理解“烫”这个词的意义,即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有意义学习。

  41.【精析】D人本主义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42.【精析】A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3.【精析】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该理论认为:①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的新的假设和解释。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44.【精析】C题干所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5.【精析】C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因和内部动力,并激发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46.【精析】D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动机。D项说读书是自己一生的嗜好,是把读书当作自己的兴趣,体现的是内部学习动机。

  47.【精析】A题干意为: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因此,所强调的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即由个体内在需要(兴趣)引起的动机。

  48.【精析】B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题干表述体现了行为的坚持性,因此反映了动机的维持作用。

  49.【精析】C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A、B、D三项都是远期的目标,属于远景动机。

  50.【精析】D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51.【精析】A“为中华之崛起”是一个长远目标,故是远景动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真正引发学习动机的是中华之崛起,不是学习本身,因此是外部动机。故此学习动机是远景性外部动机。

  52.【精析】A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因此,题干中小明的表现属于附属内驱力。

  53.【精析】C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因此“改变自己在班级中的排名”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54.【精析】A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地位”“威望”“长者的赞许”“同伴的接纳”都是外在诱因,因此属于外部动机。

  55.【精析】A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56.【精析】D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最佳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

  57.【精析】D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58.【精析】D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59.【精析】A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故题干所述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60.【精析】C“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体现的是低自我效能感。A、B、D三项不符合定义。

  61.【精析】C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62.【精析】D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中的替代经验。

  63.【精析】D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4.【精析】D将得高分的原因归因为“我背到的老师都考到啦”,是认为自己的运气比较好的表现。

  65.【精析】B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

  66.【精析】A李老师将学生的失败归为“他不是学这课的料”,说明李老师认为该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67.【精析】A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可知,个体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特征为能力因素,如果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我太笨了”的观念。

  68.【精析】A对于一个长期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而言,树立信心是第一位的,因此归因为能力最为合适。对于长期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再次取得好成绩,归因为努力效果更好,能够使其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69.【精析】C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是运气好坏、外界环境。能力高低是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是内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身心状态是内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70.【精析】B正确的归因观应该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外部因素容易使学生产生无助感,从而慢慢放弃自己。

  71.【精析】A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因素分为稳定性、因素来源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的归因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当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72.【精析】A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温故而知新属于学习迁移。

  73.【精析】D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促进了梯形面积的学习,是正迁移的体现。

  74.【精析】C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说粤语的人很难说好普通话,主要受负迁移的影响。

  75.【精析】C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干所述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逆向正迁移。

  76.【精析】D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因此,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77.【精析】B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学习汉语拼音的发音往往会对英语字母的发音产生干扰作用,故B项属于负迁移。

  78.【精析】A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相互产生的影响,如数学学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79.【精析】B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学习活动体现的即是纵向迁移。

  80.【精析】C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运算法则”是具体的原理,对它的应用属于一般迁移。

  81.【精析】B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两个相关英语单词之间产生的迁移即是具体迁移。

  82.【精析】D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83.【精析】B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84.【精析】B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小石经过科学演示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即是顺应性迁移。

  85.【精析】A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题干描述的是重组性迁移。

  86.【精析】C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87.【精析】A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又称心向。所以,题干描述的是学习定势作用。

  88.【精析】A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题干中先加再乘,即是思维定势的阻碍作用。

  89.【精析】D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说的是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属于陈述性知识。

  90.【精析】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怎么做”的知识,包括各种动作技能、心智技能等。

  91.【精析】B表征学习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意义。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tree”,就是学习这一单词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因此属于表征学习。

  92.【精析】D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题干所述是对鸟的符号的学习。

  93.【精析】B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先学的“花”的概念的包容和概括水平比“玫瑰花、栀子花”更高,因此属于下位学习。

  94.【精析】A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中涉及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且学习的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属于命题学习。

  95.【精析】C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铜、铁属于金属,先学习金属的一般特性即总的本质特征,再学习铜、铁的具体特征,即为下位学习。

  96.【精析】C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圆是先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特例,是已习得知识的派生物,因此属于派生类属学习。

  97.【精析】B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先学习的“兔子”“乌龟”等是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后学习的“动物”是概括程度较高的概念,因此属于上位学习。

  98.【精析】C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题干所述的学习即为并列结合学习。

  99.【精析】A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100.【精析】B正例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者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用鲫鱼、草鱼是为了说明鱼的本质特征,因此属于正例。

  101.【精析】A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讲果实的概念时,不只选用可食的果实,还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以避免学生把“可食性”作为果实的本质特征,这是变式的运用。

  102.【精析】A变式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列举“鸡、鸭、鹅”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鸟”的本质特征,因此利用的是变式。

  103.【精析】A技能被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104.【精析】D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05.【精析】D题干中的“游泳、打字、滑冰、投掷”都属于操作活动,因此是动作技能。

  106.【精析】B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属于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B项符合心智技能的特点。

  107.【精析】A操作技能的特点:①对象具有客观性。②执行具有外显性。③结构具有展开性。

  108.【精析】B心智技能的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109.【精析】C操作定向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因此,观看乒乓球教练打球,掌握打球的基本要领和动作属于动作技能形成中的操作定向阶段。

  110.【精析】C操作模仿阶段,即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小丽把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做,表明小丽正处于动作模仿阶段。

  111.【精析】B操作模仿阶段在动作控制方面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112.【精析】C题干所述为操作整合的概念。

  113.【精析】B操作熟练阶段在动作结构上的特点是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114.【精析】C“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意思是说看着容易,学起来就难了,强调在学习中不要眼高手低,而要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较好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到动作技能学习中,强调的是练习的重要性。

  115.【精析】A高原现象即学生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止的现象。题干所述为高原现象的表现。

  116.【精析】C加里培林提出了较有影响力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117.【精析】A原型定向是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方向的阶段。教师演算例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怎样做”,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属于原型定向阶段。

  118.【精析】A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获得完备的动觉映像的过程。

  119.【精析】B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的、主动化了的持久的学习行动方式,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120.【精析】D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21.【精析】B迈克尔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122.【精析】C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个体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调节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123.【精析】A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朋友的电话号码这样的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124.【精析】B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题干中教师“多次考勤点名”,即是将信息多次在大脑中重现,故属于复述策略。

  125.【精析】B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运用头脑中生动的形象来记忆信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26.【精析】D题干中的“m像门洞,h像小椅子”,是视觉联想法的运用。视觉联想法是精细加工策略中记忆术的一种。

  127.【精析】C题干所述属于运用记忆术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28.【精析】B精细加工策略包括:①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策略。常用的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等。②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等。

  129.【精析】C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

  130.【精析】C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题干中是运用谐音联想法来记忆圆周率。

  131.【精析】D将意大利地图的形状想象成“皮靴”的形状,这属于精加工策略中的形象联想记忆术。

  132.【精析】C缩简法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为一个关键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将《辛丑条约》的内容简化为“钱禁兵馆”四个字来记忆即是此法的运用。

  133.【精析】A位置记忆法是通过与熟悉的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序把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134.【精析】D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135.【精析】D组织策略是指找出记忆材料中各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列提纲、画图表、归类等都属于组织策略。

  136.【精析】B常见的组织策略主要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A、D两项属于元认知策略,C项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37.【精析】C勾画出论点的逻辑结构图属于组织策略中的利用图形。

  138.【精析】D题干所述属于列提纲的方法,列提纲是一种常用的组织策略。

  139.【精析】B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

  140.【精析】B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控制。

  141.【精析】A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归类和纲要。学生学习汉字按字音或偏旁归类,这属于组织策略中的归类。

  142.【精析】A元认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143.【精析】A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根据“考试范围”安排复习进度,属于计划策略。

  144.【精析】B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①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材料、设置思考题等)。②监控策略(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和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速度和时间)。③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

  145.【精析】C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包括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

  146.【精析】B题干所述是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

  (3)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因此,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又叫认知发现说。

  2.【参考答案】(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3.【参考答案】(1)自我效能感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对活动的坚持性水平。(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参考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

  5.【参考答案】(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6)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6.【参考答案】(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7.【参考答案】(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参考答案】(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5)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属于惩罚中的一种,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也存在不足。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种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唐老师只是对张强实施了惩罚,并没有选择一种替代反应进行强化,这样可能会导致张强以后仍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

  (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情境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了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在复现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唐老师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学习的过程。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材料中之所以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就是因为受到了替代强化的影响。

  2.【参考答案】(1)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主张引导儿童在现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李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准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上台讲课,实现了自主学习。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老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同时,老师应当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李老师鼓励学生上台去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课堂、享受课堂,自己建构学习的过程,很好地践行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3.【参考答案】(1)小丽的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求知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

  ①小丽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小丽父母外出做生意,都不在身边,加上小丽性格腼腆,在学校又不爱参加课外活动,所以同学们对她都很疏远,连位知心的朋友都没有,这些都说明她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②小丽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父母不在家,小丽本身就没有安全感;有时小丽还会被班上调皮的学生欺负,也因为胆小而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这些都说明了小丽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③小丽的求知需要也没有得到满足。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上课打瞌睡、课后不交作业,这些都说明小丽学习不够认真努力,没有学习动力,其求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假如我是周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丽:

  ①平常多和小丽沟通交流,多关心爱护小丽,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尽量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②和小丽的家长多沟通,让他们能抽出时间多陪陪小丽,让她能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给她安全感,满足其安全的需要。

  ③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号召同学们多和小丽交流,帮助她的学习和生活,让小丽感受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感受到“家”的温暖,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找到欺负小丽的同学,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改正,和小丽团结友爱。

  ⑤和任课老师交流,多关注小丽,注意课堂中多提问,激发小丽的学习动机,课后多辅导,满足其求知的需要。

  4.【参考答案】(1)李同学的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自身原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归因,认为考试失败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是自己不能控制的结果,从而产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不良情绪体验。第二,外部原因。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等外部手段,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严重忽视了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

  (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他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他认为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主要归结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态、外部环境。面对李同学丧失信心、不再和同学交流的情况,学校、家长应及时采取激励等措施消除其自身的无力感,引导李同学进行正确归因、积极归因。如自己不够认真、不够努力等可控性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关于小伙伴们提问的问题老师已经解答完毕,希望老师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希望所有学员在牛账网学有所成,关注牛账网即可了解更多有关教资考试内容。

牛账网2022年教师资格证新课上线,全新升级的新课从多年成功辅导的经验中,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资考试命题规律、重点、难点,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员开设2022年幼儿园全程班、小学全程班、初中全程班、高中全程班及面试等课程等,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带你高效备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1

分享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来源于本站原创以及网络整理,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交流参考!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www.niuacc.com/zxjszg/174745.html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资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