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会计问答 > 会计税务

会计税务

老师,请问企业所得税年度附表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表的合计金额...

老师,请问企业所得税年度附表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表的合计金额数据(加入账载金额和实际发生额一致)是不是应该等我个税系统年度申报的扣缴合计收入啊?
我来答 关注问题 提问于07月16日
回答 1
我来给你解答这个问题。 企业所得税年度附表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合计金额数据(假设账载金额和实际发生额一致)与个税系统年度申报的扣缴合计收入不是必然相等的关系,二者在核算口径、内容和用途上有本质区别。以下是具体分析: --- ### 一、A105050表的合计金额是什么? 1. 核算内容 A105050表的合计金额反映的是企业全年实际发生的职工薪酬总额(包括工资薪金、福利费、社保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并体现税收调整后的金额(如超标福利费、超限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等)。 - 账载金额:会计核算中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总额(如“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借方发生额)。 - 实际发生额:实际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如银行流水或现金支付记录)。 - 税收金额:按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如工资薪金据实扣除,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限额扣除等)。 2. 核心用途 该表用于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对职工薪酬的纳税调整(如超标部分需调增)。其合计金额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基础,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无直接关联。 --- ### 二、个税系统年度扣缴合计收入是什么? 1. 核算内容 个税系统年度扣缴合计收入是企业当年通过“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申报的员工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包括: - 工资薪金所得(如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 股权激励所得; - 其他计入综合所得的收入(如年终奖、劳务报酬等)。 - 注意:个税应税收入仅针对员工个人,与企业的会计成本费用(如社保公积金中的企业承担部分)无关。 2. 核心用途 该数据用于计算企业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无关。 --- ### 三、两者的差异点 | 对比项 | A105050表合计金额(企业所得税) | 个税扣缴合计收入(个人所得税) | |------------------|----------------------------------------------|----------------------------------------------| | 核算主体 | 企业的成本费用(如应付职工薪酬) | 员工的应税收入(如工资、奖金、股权激励等) | | 包含内容 | 企业承担的薪酬(如工资、社保公积金企业部分) | 员工取得的收入(如工资、奖金、股权激励等) | | 税法依据 | 《企业所得税法》及税收调整规则 | 《个人所得税法》及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 | 是否可扣除 | 需符合税法限额(如福利费14%、工会经费2%) | 全额计入应税收入(除专项扣除、减免税外) | --- ### 四、什么情况下可能相等?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A105050表的“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可能与个税扣缴合计收入接近: 1. 企业发放的薪酬全部为员工个人应税收入(如工资、奖金),且无免税或非货币性福利; 2. 企业未承担社保公积金等团体缴纳部分(即社保公积金仅由员工个人承担); 3. 企业无其他调整项(如股权激励行权差额、以前年度结转扣除等)。 --- ### 五、实务中的典型差异案例 1. 企业承担的社保公积金 - A105050表包含企业承担的社保公积金(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单位部分),这部分属于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项目,但不计入员工个税应税收入(因已明确由企业承担)。 - 结果:A105050表合计金额 > 个税扣缴合计收入。 2. 非货币性福利 - 企业发放的非货币性福利(如节日礼品、免费工作餐),需按公允价值计入A105050表,但员工需按市场价缴纳个税。 - 结果:A105050表合计金额 = 实际成本,个税扣缴合计收入 = 公允价值(通常更高)。 3. 股权激励 - A105050表需填报股权激励的会计成本和税收调整金额(如等待期费用),而个税系统需按行权时公允价格与行权价的差额计算员工应税收入。 - 结果:两者金额差异较大。 --- ### 六、总结与建议 1. 结论:A105050表合计金额与个税扣缴合计收入通常不相等,前者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薪酬总额,后者是员工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 2. 填报建议: - A105050表需严格按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填写,区分账载金额、实际发生额和税收调整金额; - 个税扣缴收入需以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应税收入为准,注意与社保公积金企业承担部分、非货币性福利等区分。 3. 风险提示:若将两者混淆,可能导致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申报错误,引发税务风险。 如果还有疑问,建议结合企业具体薪酬制度和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
更多
0
讨论
0/9)
发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