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会计问答 > 行业实操

行业实操

老师,我们公司A和B是同一集团下的两个子公司,同一个办公地址,...

老师,我们公司A和B是同一集团下的两个子公司,同一个办公地址,然后呢,公司以前是将将两家公司的员工都合并在A公司申报个税和社保,但其实人员都是共用的,大概1/3的人员是服务于B公司,2/3服务于A公司,现在呢,B公司盈利但A公司亏损,导致B公司利润其实虚高的,我们想让一部分人员的工资分摊到B公司,把以前年度2024年到今年2025年6月的都分摊过来B公司,需要做哪些步骤,又合理合规
我来答 关注问题 提问于2025年07月08日
回答 1
(放下老花镜,推了推眼镜)这个问题涉及关联企业间成本分摊和税务合规,得谨慎处理。咱们分步骤来: ### 一、先理清现状本质 1. 人员共用但工资单挂A公司:实质是B公司受益的1/3人力成本全由A承担,导致B利润虚高、A亏损加大,可能引发税务预警(特别是关联交易定价问题)。 2. 现在调整的目的:将部分工资成本转移到B公司,匹配实际经营(服务B的人员成本由B承担),同时缓解A公司亏损压力,更符合商业实质。 --- ### 二、核心合规步骤 #### 第一步:明确人员服务归属(2024年至今) 1. 划分标准: - 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内容、考勤记录、项目工时等,量化每个员工为A/B公司服务的占比(例如:某员工30%时间服务于B公司)。 - 补签协议:与员工补充签订《劳动合同变更协议》,明确其同时为A/B公司提供服务(或直接调整劳动关系至B公司,视社保/个税申报主体是否同步调整)。 - 业务部门确认:要求B公司业务部门出具书面说明,确认哪些员工实质为其提供服务,作为分摊依据。 #### 第二步:追溯调整工资成本(2024年1月至今) 1. 账务处理: - 冲回原错误分摊:红字冲销A公司原全额计提的工资费用,按正确比例分摊至A/B公司。 ``` 借:应付职工薪酬-A公司(红字) 应付职工薪酬-B公司(蓝字) 贷:应付职工薪酬-A公司(蓝字) 应付职工薪酬-B公司(红字) ``` - 调整后计提:按实际服务比例分别在A/B公司计提工资费用。 ```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B公司(蓝字) 贷:应付职工薪酬-B公司(蓝字) ``` - 注意:需同步调整社保、公积金等成本分摊。 2. 税务处理: - 个税申报:若员工劳动关系在A公司但部分工资由B承担,需在A公司个税申报中注明“B公司负担部分”,并确保B公司对该部分工资进行税务扣除(需取得合法凭证,如A公司开具的发票或分割单)。 - 社保调整:若社保仍由A公司代缴,需与社保局沟通补缴B公司应承担部分,或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代缴关系。 #### 第三步:完善关联交易证据链 1. 签订《成本分摊协议》: - A/B公司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人员成本分摊比例、计算依据(如工时、项目收入占比等),并约定追溯调整条款。 - 关键点:协议需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即分摊比例与市场惯例一致(如按收入分成、工作量等),避免被认定为转移利润。 2. 留存佐证材料: - 员工考勤记录、项目工时表、B公司业务收入数据(证明1/3人员与其业务关联)。 - B公司支付给A公司的“服务费”银行流水(若A公司开具发票向B公司收取代付工资)。 #### 第四步:申报2024年度所得税时调整 1. A公司:调减原全额扣除的工资费用,按比例分摊后申报。 2. B公司:调增其工资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3. 关联申报: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填报《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披露成本分摊交易,并准备协议备查。 --- ### 三、风险提示&操作建议 1. 金税四期风险: - 若仅调整成本不调整社保/个税主体,可能触发“工资与社保不匹配”预警。建议同步调整社保代缴关系或明确代缴协议。 - 若B公司此前利润虚高,需解释此次调整是否属于“前期差错更正”,而非随意调节利润。 2. 员工沟通: - 涉及工资发放主体变更的,需与员工协商一致,避免劳动纠纷。 3. 审计证据: - 留存会议纪要、业务部门确认函、分摊计算表等,证明调整基于商业实质,非人为操纵。 --- ### 四、总结行动清单 | 步骤 | 执行要点 | |---------------------|--------------------------------------------------------------------------| | 1. 内部决策 | 集团层面出具调整方案,明确分摊规则,管理层签字确认 | | 2. 补签合同协议 | 与员工签补充协议,与B公司签《成本分摊协议》 | | 3. 账务追溯调整 | 冲销原分摊,按比例重计工资费用,同步调整社保/个税 | | 4. 税务合规 | 向税局报备关联交易协议,确保个税申报与社保缴纳逻辑一致 | | 5. 资料归档 | 保存工时记录、分摊计算表、协议等,应对潜在稽查 | 最后提醒:务必确保调整后的利润水平符合两家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避免从“虚高”变为“虚亏”。可咨询当地税务局或聘请专业机构做关联交易定价合理性评估,确保万无一失。
更多
0
讨论
0/9)
发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