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森老师
回复
希文老师
07月16日
(拿起计算器噼里啪啦算了几下,然后缓缓说道)这老板个人支取得多确实有点麻烦,不过也有办法处理。
对于老板个人支取的钱,如果之前都是挂在其他应付款或者借款科目里,你得看看有没有合法的途径来冲减。比如那些开办费里的餐费、飞机票,如果是老板前期为了公司业务开展垫付的,你可以找相关的审批记录或者证明材料,把这些费用合理地列为公司的报销支出,相应地冲减老板的借款。
要是有些实在没办法和公司业务直接挂钩的支取,你可以考虑让老板以现金的形式归还公司,同时做账的时候,用归还的现金冲减其他应付款 - 老板借款这个科目。这样调整后,报表上就不体现老板有借款了。
还有啊,以后财务制度得规范起来,老板个人支取要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不能这么随意,不然公司财务管理太混乱,对融资和发展都不利。这次调整完,记得把相关的财务制度完善一下,让资方看到公司的规范性。
木棉老师
回复
木**师
07月08日
在实务中,印花税可以不计提,直接在发生时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以下是具体分析及操作建议:
---
### 一、政策依据与会计处理
1. 无需计提的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印花税属于“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无需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可直接在缴纳时借记“税金及附加”,贷记“银行存款”(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说明)。
会计分录示例:
```
借:税金及附加
贷:银行存款
```
2. 是否需要计提的争议
- 不计提的情况:若印花税金额较小或按次申报缴纳,可直接在支付时计入当期费用,简化处理。
- 计提的情况:若企业按季度汇总申报印花税(如2022年7月后政策),部分财务人员会按权责发生制先计提,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以便准确反映当期税费负债。
计提分录示例:
```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贷:银行存款
```
---
### 二、实务操作建议
1. 优先选择不计提
- 若印花税金额较小或业务发生频率低(如合同签订、产权转移等偶发事项),直接计入“税金及附加”更简便,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 优势:减少核算步骤,避免“应交税费”科目冗余。
2. 特殊情况需计提
- 按季申报的企业:若印花税需按季汇总缴纳(如2022年7月后的申报规则),为匹配权责发生制,建议按月计提并通过“应交税费”科目过渡。
- 便于统计与审计:通过“应交税费”核算可清晰反映全年印花税总额,方便查询和审计核对。
3. 例外情况处理
- 资本性支出中的印花税:如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股权时缴纳的印花税,应直接计入资产成本(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而非“税金及附加”。
- 金融业务特殊处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借款合同的印花税需冲减“利息收入”,而非计入税金及附加。
---
### 三、风险提示
1. 税务合规性:无论是否计提,需确保纳税义务发生时(如合同签订当日)及时申报,避免滞纳金。
2. 凭证完整性:直接计入“税金及附加”时,需在凭证中注明“印花税”明细,或在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如“税金及附加——印花税”),便于区分。
3. 审计关注点:若长期不计提且金额较大,可能被质疑费用确认不及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式。
---
### 总结
- 可以不计提:直接支付时借记“税金及附加”,贷记“银行存款”,适用于小额或偶发业务。
- 建议计提的情况:按季申报或需清晰反映税费负债时,通过“应交税费”科目过渡。
- 核心原则:根据业务性质(日常经营/资本性支出)和金额大小,选择最符合会计准则和税务规定的处理方式。
木森老师
回复
希文老师
07月16日
(严肃地皱起眉头,手指敲了敲桌子)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已经报税的报表再去改动,得小心谨慎,不然税务风险可不小。
首先,你得确定资方看报表的具体用途。如果只是内部融资参考,不是用于官方申报或对外公开披露,你可以准备一份调整后的报表,在封面上明确标注“仅供融资使用,非申报财务报表”,里面详细写明调整说明,比如哪些科目做了何种调整,依据是什么。
对于应付账款,按照之前说的,能协商解决的赶紧处理,该转科目的转科目。对于借款,和出借方补充协议,把借款性质变了,在调整报表里体现。
但要是资方要求必须用这份报表做正式申报用途,那可千万别改,一旦发现,税务处罚很严重。你只能跟资方解释清楚报表已报税的情况,同时把公司后续的财务改善计划、针对这些负债的处理时间表详细列出来,让他们了解公司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能力,而不是靠修改已报税报表来获取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