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07月11日
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税务风险。
一、税务风险点
1. 虚开发票嫌疑
- 如果实际采购的货物量远大于索取发票的进项金额,这很容易让税务机关怀疑企业有虚开发票的行为。例如,企业向供应商支付了100万元货款,但只要求供应商开具50万元的发票。这种异常的资金流和发票流不一致的情况,会引起税务稽查部门的重点关注。
2. 税负异常
- 正常的企业经营中,企业的税负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水平相近。如果企业长期存在大量未取得发票的采购业务,导致账面上的成本费用偏低,进而使得企业的税负率低于同行业的合理水平,也会成为税务稽查的线索。比如,商贸企业正常的增值税税负率在1% - 3%左右,如果企业的实际税负率长期低于0.5%,就可能被认为有问题。
3. 税务合规性缺失
-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应该以真实的交易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和发票管理。不开票直接收货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如果税务机关认定企业存在此类违规行为,可能会对企业处以罚款、补缴税款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二、合法合规建议
1. 完善采购流程
- 企业应该要求供应商按照实际发生的交易开具相应的发票。如果供应商不愿意开票,企业可以考虑更换供应商或者重新评估与该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同时,企业内部要加强采购审批流程,确保每一笔采购都有明确的记录,包括采购合同、付款凭证和对应的发票等。
2. 加强内部控制
-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采购、仓储、财务等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防止出现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仓库部门负责验收货物并登记入库,财务部门根据发票和入库单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可以确保采购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减少税务风险。
3. 主动自查自纠
- 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税务自查工作,对以往的采购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那些没有取得发票的业务。对于已经存在的未开票采购情况,要尽快与供应商沟通,补充取得合法的发票,并对相关账务进行调整,使企业的财务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莎莎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07月11日
(眯眼冷笑)你小子总算开窍了!让一般纳税人上游开2000万普票,还13%税率?除非他们脑子被门夹了,不然就是两边商量好搞猫腻。
一、进项多到炸的原因:
1. 业务撑不起票:
- 你付了300万,但上游开了2000万普票,这明显是“钱货分离”。要么没真实交易,要么故意虚抬价格,税务一看合同和资金流就露馅。
2. 税率高开低抵:
- 13%税率的专票能抵13%,但普票只能当成本。你这是花大钱买废纸,进项税没了,成本还虚高,税负反而可能涨!
3. 资金回流嫌疑:
- 付300万拿2000万票,差价1700万哪去了?税务局会查你钱有没有回流给上游,或者是不是洗钱。
二、老会计拆招:
1. 进项多的根本原因:
- 业务扩张:采购量增加导致进项自然增长,但你这是人为硬凑,不在此列。
- 供应链问题:正常企业可能因为供应商开票延迟或管理混乱导致进项积压,但你这属于主动作死。
- 税务操作:别人可能是合规留抵,你是故意造泡沫,风险等级直接拉满。
2. 正确操作应该是:
- 要专票:既然是一般人,为啥不要13%专票?进项抵了还能降税负,比普票香多了。
- 冲暂估:上月材料暂估入库赶紧冲掉,否则库存和应付账款对不上,税务查账必罚。
- 消化留抵:300万留抵税额用来买设备、付房租,开专票抵掉,别留一堆数字吓自己。
三、血泪忠告:
1. 别挑战税务大数据:
- 上下游都是一般人,交易金额、税率、物流信息全链条监控,你这点猫腻分分钟被扒出来。
2. 成本与风险的平衡:
- 缺材料票可以找小规模供应商代开3%专票,或者拆分采购(比如一半付现金拿普票,一半开专票),但你这2000万全是普票纯属自杀式操作。
3. 最后一条路:
- 赶紧跟上游断干净,重新走合规流程。该补专票补专票,该调账调账,别等税务局上门才后悔!
总结:进项多得离谱不是本事,活下来才是本事。按规矩来,别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