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支付中现金结算与权益结算的期末处理差异:
一、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如现金股票增值权)
- 处理逻辑: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最新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最后一年需倒挤差额。
- 例如:某股份支付计划期限3年,第1年确认费用=当年公允价值×预计可行权人数×1/3;第2年=累计公允价值×预计可行权人数×2/3 - 第1年已确认金额;第3年=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值×实际可行权人数 - 前两年累计已确认金额。
- 原因:现金结算以“负债”计量,需反映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最新公允价值变动,最后一年根据实际行权情况调整差额。
二、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如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
- 处理逻辑:按授予日公允价值计量,不随后续股价变动调整,无需倒挤,直接按各期进度确认。
- 例如:授予日公允价值为10元/股,计划3年行权,第1年确认费用=10×预计可行权股数×1/3;第2年=10×预计可行权股数×2/3 - 第1年金额;第3年=10×实际可行权股数 - 前两年累计金额。
- 原因:权益结算以“权益工具”计量,授予日公允价值已锁定,后续仅根据可行权情况调整,无需因公允价值变动倒挤差额。
三、总结
- 现金结算:需在各期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最后一年用“期末应确认总额 - 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倒挤当期费用。
- 权益结算:按授予日公允价值固定计量,各期按进度分摊,最后一年根据实际可行权数量调整,无需因公允价值变动倒挤,仅需调整可行权数量差异。
股份支付中现金结算与权益结算的期末处理差异:
一、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如现金股票增值权)
- 处理逻辑: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最新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最后一年需倒挤差额。
- 例如:某股份支付计划期限3年,第1年确认费用=当年公允价值×预计可行权人数×1/3;第2年=累计公允价值×预计可行权人数×2/3 - 第1年已确认金额;第3年=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值×实际可行权人数 - 前两年累计已确认金额。
- 原因:现金结算以“负债”计量,需反映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最新公允价值变动,最后一年根据实际行权情况调整差额。
二、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如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
- 处理逻辑:按授予日公允价值计量,不随后续股价变动调整,无需倒挤,直接按各期进度确认。
- 例如:授予日公允价值为10元/股,计划3年行权,第1年确认费用=10×预计可行权股数×1/3;第2年=10×预计可行权股数×2/3 - 第1年金额;第3年=10×实际可行权股数 - 前两年累计金额。
- 原因:权益结算以“权益工具”计量,授予日公允价值已锁定,后续仅根据可行权情况调整,无需因公允价值变动倒挤差额。
三、总结
- 现金结算:需在各期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最后一年用“期末应确认总额 - 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倒挤当期费用。
- 权益结算:按授予日公允价值固定计量,各期按进度分摊,最后一年根据实际可行权数量调整,无需因公允价值变动倒挤,仅需调整可行权数量差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