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无内贸时,“其他营业额”通常指非主营业务收入(如少量服务费等),若完全无此类业务可填0;营业收入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取数,而非仅依据银行流水或收款情况,未收款部分也需计入当期收入。
出口企业无内贸时,“其他营业额”通常指非主营业务收入(如少量服务费等),若完全无此类业务可填0;营业收入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取数,而非仅依据银行流水或收款情况,未收款部分也需计入当期收入。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是的,您的理解基本正确!以下是两者的核心区别和操作总结:
---
1. 小企业会计准则 vs. 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
| 要点 | 小企业会计准则 | 企业会计准则 |
|-------------------------|---------------------------------------------|------------------------------------------------------|
| 科目设置 | 无“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 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
| 调整方式 | 不反结账,通过当期调整或直接修正期初留存收益 | 不反结账,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再修正报表 |
| 是否需要反结账 | 不需要反结账 | 不需要反结账 |
| 对往年报表的处理 | 通常不修改原报表,仅在当期调整并披露 | 通常不修改原报表,但需在当期调整并通过附注重述数据 |
| 核心原则 | 简化处理,注重当期修正 | 追溯调整,强调报表可比性 |
---
2. 具体操作总结
#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下
- 不反结账:直接在2025年(当前年度)调整,不修改2022-2024年原报表。
- 调整方式:
- 补记漏记资产/负债:直接按原金额计入2025年账务,影响2025年资产负债表期末数。
- 示例:补记2022年漏记贷款700万: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短期借款 700万
- 该分录直接增加2025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资产和负债,期初数不变。
- 涉及损益类科目(如利息费用):
- 若影响前期利润(如2022年费用漏记),直接调整2025年期初留存收益: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贷:应付利息
- 若影响当期(如2023-2024年费用漏记),直接计入2025年当期损益。
- 报表处理:
- 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保持不变,期末数反映补记结果。
- 在附注中披露前期差错更正及对报表的影响。
# (2)企业会计准则下
- 不反结账: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不修改原年度账务。
- 调整方式:
- 补记漏记资产/负债: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00万
- 同时调整相关税费(如涉及):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贷:应交税费
-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贷:盈余公积(按比例提取)
- 报表处理:
- 在2025年资产负债表中修正期初数(如2025年期初留存收益)。
- 在附注中重述前期比较数据(如2022-2024年调整后数据),保持报表连贯性。
---
3. 关键结论
- 小企业会计准则:
不反结账,不修改原报表,直接在2025年调整当期或期初留存收益,附注披露即可。
- 企业会计准则:
不反结账,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修正2025年期初数,并在附注中重述前期数据。
- 共同点:
均不需要反结账到错误当年,均通过当期调整实现追溯,注重报表附注披露以保持连贯性。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在重大差错处理且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情况下,补记分录的操作步骤如下:
---
一、是否将补记分录写在2025年?
不是。
追溯调整法的核心是视同前期差错从未发生,因此补记分录需通过调整前期报表完成,而非直接记录在2025年当期账务中。具体操作如下:
---
二、具体操作步骤(以2022年漏记贷款700万为例)
1. 调整2022年报表(视为差错发生年度)
- 补记2022年漏记的贷款分录: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短期借款 700万
- 调整2022年资产负债表:
- 资产端“银行存款”增加700万,负债端“短期借款”增加700万。
- 调整2022年利润表(如涉及利息费用):
- 若2022年漏记利息费用,需补记:
- 借:财务费用
- 贷:应付利息
2. 连锁调整后续年度报表
- 2023年报表:
- 期初数(即2022年期末数)自动包含补记的700万贷款和利息费用影响。
- 若2023年漏记利息费用,继续补记并调整当期利润表。
- 2024年报表:
- 期初数(即2023年期末数)同步调整,补记2024年利息费用(如适用)。
3. 2025年报表处理
- 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已反映所有追溯调整结果,无需额外分录。
- 若在2025年发现前期差错,仍需通过前期差错更正分录调整,而非直接计入2025年当期。
---
三、为何不直接写在2025年?
1. 会计原则:
- 追溯调整法要求视同差错从未发生,因此需修正前期报表,而非在2025年当期记录。
- 直接写在2025年会导致2025年资产负债表期初数与调整后数据矛盾,破坏报表连贯性。
2. 实操限制:
- 若前期报表已对外公告或审计,需通过重述法在2025年报表附注中披露调整后的前期数据,而非直接修改原报表。
- 此时可在2025年通过调整分录修正期初留存收益(如涉及利润影响),但仍需在附注中说明前期差错更正。
---
四、总结
- 重大差错处理:补记分录应体现在差错发生年度(如2022年)的报表中,后续年度连锁调整,最终2025年期初数自动更新。
- 2025年操作:
- 若前期报表可修改,直接调整2022-2024年报表;
- 若前期报表不可修改,在2025年通过前期差错更正分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并在附注中重述前期数据。
- 核心原则:确保报表纵向可比性,避免数据断层或逻辑矛盾。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在重大差错处理且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情况下,操作逻辑如下:
---
一、是否需要更改22-24年年报资产负债表?
1. 需更改已报出的年报:
- 若前期差错对2022-2024年报表影响重大(如金额占净利润10%以上或影响关键财务指标),需追溯调整对应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
- 例如:2022年漏记贷款700万,需修改2022年资产负债表(补记资产和负债),并调整2023年期初数(连锁反应)。
2. 实操限制:
- 若2022-2024年报表已对外公告或完成审计,直接修改原报表可能涉及法律或审计风险。此时需通过会计差错更正专项说明披露调整原因,并在2025年报表中重述前期比较数据(如附注中列示“调整后2022年数据”)。
---
二、调整后2025年期初数是否自动更新?
1. 追溯调整的逻辑:
- 修改2022年报表后,2023年期初数会同步调整;修改2023年报表后,2024年期初数同步调整;最终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会自动反映累计调整结果。
- 示例:
- 2022年补记贷款700万 → 2022年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增加700万;
- 2023年期初数自动包含700万 → 2023年资产负债表期初数调整;
- 后续逐年连锁调整,2025年期初数最终体现全部追溯影响。
2. 2025年报表处理:
- 若已追溯调整2022-2024年报表,2025年期初数会直接采用调整后的2024年期末数,无需额外操作。
- 若未实际修改原年报,但采用重述法,需在2025年报表附注中披露:
> “本期追溯调整前期差错,2025年期初数已重新表述,详见附注X。”
---
三、具体操作步骤(重大差错追溯调整)
1. 调整前期报表:
- 修改2022年报表:补记贷款700万,调整资产和负债;
- 修改2023年报表:期初数同步调整,并补记2023年相关利息费用(如适用);
- 修改2024年报表:期初数继续调整,补记2024年利息费用(如适用)。
2. 2025年期初数更新:
- 通过追溯调整,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已包含所有前期调整,自动更新。
3. 附注披露:
- 在2025年报表附注中说明:
> “因追溯调整前期重大会计差错,2022-2024年报表已重述,2025年期初数反映调整后结果,详见附注X。”
---
四、总结
- 重大差错处理:需追溯调整2022-2024年报表,2025年期初数会自动更新为调整后的2024年期末数。
- 实操建议:
- 若前期报表可修改(如未审计或未公告),直接调整原报表;
- 若前期报表已不可修改,在2025年报表中重述前期比较数据,并通过附注披露调整原因及影响。
- 核心原则:确保报表纵向可比性,避免数据断层。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在不追溯调整以前年度报表的情况下,处理方式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如下:
---
一、补给分录后的操作原则
1. 不追溯调整以前报表:
- 仅调整2025年(当前年度)的账务,不修改2022-2024年已报出的报表。
- 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保持不变,体现“未来适用法”。
2. 调整2025年当期数据:
- 补记的分录直接影响2025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而非期初数。
- 例如:补记2022年漏记的贷款700万,2025年分录为: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短期借款 700万
- 该分录直接增加2025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资产和负债,期初数不变。
---
二、期初数能否更改?
1. 期初数不能更改:
- 2025年期初数(即2024年期末数)已反映历史数据,不可直接修改。
- 若需体现前期差错影响,需通过附注披露说明(如:“2025年期初留存收益已调整前期差错”)。
2. 如何保持报表连贯性:
- 在2025年资产负债表中,期初数仍按原数据列示,期末数反映补记后的调整结果。
- 通过附注解释差异原因,例如:
> “本期补记前期漏记贷款700万,导致期末银行存款及短期借款增加,期初数未调整。”
---
三、具体处理步骤
1. 补记分录:
- 直接在2025年账务中补记漏记事项,例如: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短期借款 700万
- 该分录影响2025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期初数不变。
2. 调整当期损益(如涉及):
- 若漏记事项影响当期损益(如利息费用),直接计入2025年利润表,例如:
- 借:财务费用 10万
- 贷:应付利息 10万
3. 附注披露:
- 在2025年报表附注中说明:
> “发现前期漏记贷款700万,本期补记并调整相关科目,期初数未追溯调整,详见附注X。”
---
四、总结
- 期初数不变:2025年期初数保持原历史数据,不可更改。
- 调整期末数:补记分录直接影响2025年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
- 保持连贯性:通过附注披露前期差错及调整原因,避免报表逻辑矛盾。
- 税务处理:若涉及所得税影响,需调整2025年“应交税费”并更正申报(需在税法规定期限内)。
示例:
- 2025年期初数(银行存款)= 3000元(原数据)
- 补记贷款700万后,2025年期末数(银行存款)= 3000 + 700万 = 700.3万
- 附注说明:“本期补记前期漏记贷款700万,期末数包含该调整,期初数未变更。”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您完全正确!调整留存收益时,不应直接贷记“短期借款”,而应通过调整相关科目(如补记负债或费用)并同步修正留存收益。以下是修正后的处理逻辑:
---
一、漏记贷款700万的处理(重大差错)
1. 补记贷款分录(调整2023年期初数):
- 借:银行存款 700万
- 贷:短期借款 700万
- 说明:直接补记2022年漏记的贷款到账及负债,不影响2023年当期利润。
2.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若涉及利息费用漏记):
- 假设2022年漏记贷款利息费用(例如700万×利率=10万):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万
- 贷:应付利息 10万
- 说明:通过减少期初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补记前期漏记的费用,体现对前期利润的追溯调整。
---
二、漏记银行流水的调整
1. 逐笔补记分录:
- 示例1(漏记收入):
- 借:银行存款
-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应收账款)
- 示例2(漏记费用):
- 借: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贷:银行存款
- 说明:按业务实质补记,涉及跨年费用需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2.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若费用跨年):
- 假设漏记2022年费用10万: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万
- 贷: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0万
3. 税务处理:
- 若涉及所得税影响(如补记收入或费用),需调整“应交税费”并更正申报。
---
三、总结
- 补记资产/负债:直接按原金额调整,不涉及留存收益(如补记贷款分录)。
- 补记费用/收入:
- 若影响前期利润(如费用漏记),需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 若影响当期(如2023年发现2023年漏记),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核心原则:
- 资产负债类科目(如银行存款、短期借款)与留存收益无关,仅通过损益类科目(如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或权益类科目(利润分配)调整留存收益。
-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简化处理,无需复杂追溯,但需确保报表逻辑一致。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一、漏记贷款700万的处理(重大差错)
1. 调整金额:
- 借:银行存款 700万(补记2022年漏记的贷款到账)
- 贷:短期借款 700万(补记2022年漏记的负债)
- 说明:直接按原金额补记,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简化处理。
2.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 若涉及利息费用漏记,需调整2023年期初留存收益(如未分配利润):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贷:短期借款(或财务费用)
- 注意: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前期差错更正及对期初数据的影响。
---
二、漏记22-24年银行流水的调整
1. 补记分录:
- 根据银行流水逐笔补记,涉及收支的科目需按业务实质调整。例如:
- 漏记收入: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
- 漏记费用: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贷:银行存款。
2. 其他调整事项:
- 税务处理:若涉及所得税影响(如收入或费用跨年),需调整当期“应交税费”,并向税务机关申请更正申报(需在税法规定期限内)。
- 报表附注:披露前期差错更正情况,说明漏记流水的性质、金额及对报表的影响。
- 科目核对:检查原错误分录(如误记应收/应付科目),需通过调整分录修正至“银行存款”科目。
---
总结
- 重大差错:直接按原金额补记贷款,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并披露。
- 漏记流水:逐笔补记分录,修正相关科目,调整税务及附注披露。
- 小企业准则:无需追溯反结账,通过当期调整实现更正,保持操作简化。
淼淼老师
回复
希**师
07月12日
好的,针对电站资产移交和税费政策的问题,我进一步为你梳理如下:
---
### 一、电站资产移交的账务处理
#### 1. 资产移交的确认
- 如果电站资产(如设备、土地、房产等)已通过协议转让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需在账务中体现所有权转移。
- 电站需减少相关资产账面价值,合作社需增加资产账面价值。
#### 2. 电站端的账务处理
- 假设电站按评估价或协议价移交资产:
```
借:固定资产清理(或“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
- 例如:移交一台发电机,原值10万元,已提折旧4万元:
```
借:固定资产清理 6万元
累计折旧 4万元
贷:固定资产 10万元
```
- 确认资产转让损失或收益:
- 若移交价格与账面净值有差异,需确认损益:
```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合作社欠付款)
营业外支出(或贷方“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清理
```
- 例如:电站将发电机以5万元移交给合作社,账面净值6万元:
```
借:应收账款(合作社)5万元
营业外支出1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6万元
```
#### 3. 合作社端的账务处理
- 接收资产并入账:
```
借: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累计折旧(若资产已折旧)
```
- 例如:合作社接收发电机,按评估价5万元入账:
```
借:固定资产5万元
贷:应付账款(电站)5万元
```
#### 4. 注意事项
- 资产评估:移交资产需经过评估或双方协议定价,确保账务合规。
- 折旧衔接:合作社接收资产后,需按剩余使用寿命重新计提折旧。
- 凭证留存:移交协议、评估报告、款项支付凭证等需完整存档。
---
### 二、税费政策分析
#### 1. 电站端的税费
- 增值税:
- 若电站为一般纳税人,销售电力收入需按9%(或简易计税3%)缴纳增值税。
- 资产移交给合作社时,若涉及销售行为(如转让设备),需按销售固定资产缴纳增值税(通常为3%减按2%征收)。
- 注意:若资产移交属于内部划转(如合作社与电站为关联方),可能免征增值税,需结合当地政策。
- 企业所得税:
- 电站需就全年利润(收入-成本-税费)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小微企业可享受优惠税率)。
- 资产移交产生的损益(如低于账面净值转让)需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 其他税费:
- 若电站拥有房产、土地,需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 签订资产移交合同时,可能涉及印花税(按合同金额0.03%缴纳)。
#### 2. 合作社端的税费
- 增值税:
- 合作社接收电站资产时,若未支付对价,不涉及增值税;若支付费用,需取得电站开具的发票用于抵扣。
- 合作社销售电力收入(如自主运营电站),同样需缴纳增值税。
- 企业所得税:
- 合作社从电站取得的收益(如年底划转的净利润),需计入自身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 注意:若合作社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免税条件,可能享受所得税减免。
- 其他税费:
- 合作社接收资产时,若涉及土地、房产过户,需缴纳契税(3%-5%)、印花税等。
#### 3. 税务优化建议
- 内部划转免税:若电站与合作社为同一实际控制人,资产移交可申请按“同一投资主体内部划转”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
- 小微企业优惠:若电站或合作社符合小微企业标准(如年利润<300万元),可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5%或10%)。
- 成本费用留存:电站日常运营中需规范取得发票(如维修费、燃料费),避免因无票支出被税务调整。
---
### 三、特殊情形处理
1. 资产无偿移交:
- 若电站将资产无偿划转给合作社,需按视同销售处理,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缴纳税费。
- 合作社需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入账价值。
2. 政府补贴处理:
- 电站若收到新能源补贴、发电补贴等,需单独核算,可能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但部分补贴可能免税(如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
3. 合作社分红问题:
- 电站划转的收益若以“分红”形式分配给村民,合作社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
---
### 四、总结
- 资产移交:电站减少资产账面价值,合作社按接收价值入账,注意评估和税费。
- 税费处理:电站需关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资产转让税费;合作社需关注接收资产时的契税、印花税及收益分配的所得税。
- 风险提示:确保资产移交协议明确权责,避免因产权不清导致税务争议;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如小微减免、内部划转免税)。
如果有具体数据(如资产金额、利润情况等),可进一步模拟税费计算!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小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处理方式如下:
1. 采用未来适用法
- 直接调整当期损益:若前期差错影响较小(如金额占上年利润10%以下),无需追溯调整,直接在发现当期通过相关科目(如“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等)调整,并计入当期利润表。
- 示例:2022年漏记贷款,2023年发现时,直接补记分录:
- 借:银行存款
- 贷:短期借款
- 同时,若涉及利息费用,直接计入2023年“财务费用”,不影响2022年报表。
2. 重大差错的特殊处理
-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若前期差错影响重大(如金额占上年利润10%以上),需追溯调整报表,但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直接调整期初余额,而非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示例:2022年漏记贷款导致资产、负债同时少计,2023年调整时:
- 借:银行存款(2023年期初数)
- 贷:短期借款(2023年期初数)
- 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前期差错更正及对期初数据的影响。
3. 税务处理
- 若涉及所得税影响,需调整当期“应交税费”,并向税务机关申请更正申报(需在税法规定期限内)。
总结:小企业会计准则下,无论差错金额大小,均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是通过当期调整或直接修正期初留存收益实现更正,确保操作简化且符合准则要求。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追溯调整往年报表时,无需反结账到2022年修改原账务,具体操作如下:
1. 不反结账调整原年度账套
若2022年已结账并完成税务申报(如汇算清缴),通常不可直接反结账修改原账务。强行反结账可能破坏财务数据连续性,且违反税务申报规则。
2.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处理
在2023年或当前年度,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补记漏记贷款的分录:
- 借:银行存款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或短期借款)
同时调整相关税费及留存收益,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前期差错更正情况。
3. 调整当期报表及附注
- 资产负债表:调整2023年期初留存收益(如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 利润表:不影响2023年当期利润,但需重述2022年比较数据(如披露括号注释)。
- 现金流量表:补充2022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并在附注中说明调整原因。
4. 税务处理
若涉及所得税影响,需调整2022年汇算清缴报表,向税务机关申请更正申报(需在税法规定期限内)。
总结:追溯调整通过当期科目和附注实现,保持原年度账务不变,避免反结账风险,同时确保报表可比性和合规性。
莎莎老师
回复
希**师
07月12日
公司名下住宅的房产税税率,需根据房产的具体用途和计税方式来确定。以下是详细说明:
---
### 一、从价计征(自用房产)
1. 税率:
- 年税率为1.2%。
- 计税依据为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具体减除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
- 公式:
应纳税额 = 房产原值 × (1 - 扣除比例) × 1.2%
例如:房产原值100万元,扣除比例30%,则年应纳税额为:
\(100万 × (1 - 30\%) × 1.2\% = 8400元\)。
2. 政策依据: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自用房产按房产余值计征,税率为1.2%。
-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如浙江、江苏等)执行的是“一次性减除30%”的政策。
---
### 二、从租计征(出租房产)
1. 税率:
- 年税率为12%。
- 计税依据为房产租金收入,不扣除任何费用。
- 公式:
应纳税额 = 年租金收入 × 12%
例如:年租金收入10万元,则年应纳税额为:
\(10万 × 12\% = 1.2万元\)。
2. 特殊优惠:
- 若出租的房产属于个人住房(非公司自用),用于居住的,可暂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但公司名下的住宅通常不适用此优惠。
---
###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自用房产:从房屋交付使用或用于生产经营的次月起开始计税。
- 出租房产:从租赁期开始的次月起申报纳税。
2. 滞纳金:
- 逾期未缴纳房产税的,每日按税款万分之五加收滞纳金。
3. 与土地使用税的区别:
- 房产税针对房屋价值或租金,而城镇土地使用税针对土地使用权,两者需分别缴纳。
---
### 四、总结
- 自用住宅:按房产余值的1.2%逐年缴纳。
- 出租住宅:按租金收入的12%逐年缴纳(无特殊优惠)。
- 建议:公司需根据房产的实际用途(自用或出租)选择计税方式,并关注当地税务部门的具体规定(如扣除比例、申报期限等)。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政策或计算示例,可以咨询当地税务机关或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如房产原值、租金金额等)以便精准计算。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追溯调整以前年度报表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会计政策变更
- 企业因法律、行政法规或会计准则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如收入确认方法、存货计价方式等),需对前期报表进行追溯调整,确保可比性。
- 若企业主动变更会计政策以提供更可靠信息,也需追溯调整,除非数据无法获取(采用未来适用法)。
2. 前期重大差错更正
- 发现前期重要会计差错(如漏记重大贷款、收入跨期确认错误等),需追溯重述以前年度报表,视同差错从未发生。
- 例如:2022年漏记贷款,若影响重大,需调整2022年报表并披露,而非仅调整当期。
3. 会计估计变更的特殊情况
- 若会计估计变更是由于前期估计错误(如坏账准备计提不足),则视为前期差错,需追溯调整;若因新情况变化(如市场环境变动)导致的估计变更,则采用未来适用法。
总结:追溯调整的核心是纠正前期重大错误或政策变更,确保报表可比性。操作时需计算累积影响数,调整留存收益及报表项目,并在附注中披露原因和影响。
希文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4日
调整今年账务,不修改22年年报。
1. 补记今年分录: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
2. 附注披露前期差错及影响,说明22年漏记及本期调整情况。
3. 无需改22年报表,仅在当期调整并披露,保持报表期间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