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急,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你这是在做账的时候把增值税按1%做了进去,但实际季度销售额没超过30万,符合免税政策,所以报税的时候才会出问题。
### 一、问题原因
1. 做账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未超30万,本应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但在做账时却按1%征收率确认了增值税。这导致账上有了增值税的记录,而实际上这部分税是不用交的,所以在报税时就出现了数据不匹配的情况。
2. 申报问题:因为做账时已经记录了增值税,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就会按照有税的情况去申报,可系统里又符合免税条件,就会出现报不上的问题。
### 二、解决方法
1. 调整账务:红字冲销原错误分录中涉及的增值税部分,即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相关科目,冲减多记的增值税。
2. 重新做账:按照正确的免税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直接全额确认收入,不再计提增值税。
3. 更正申报:在电子税务局中更正申报数据,确保申报表中的增值税相关栏次填写正确,对于免税部分应准确填写在“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等相应栏次。
### 三、正确做法
1. 日常做账:发生业务时,直接按不含税金额确认收入,不做增值税的账务处理。比如收到一笔款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金额为含税收入全额)。
2. 季度末判断:在季度末计算本季度累计销售额,若未超过30万,则无需计提增值税;若超过30万,则对超过部分按规定计提增值税。
3. 申报处理: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将符合免税条件的销售额准确填入“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栏次,没有其他免税项目时,无需填报《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
总之,你现在需要先把账务调整正确,再按照正确的数据进行申报。以后做账的时候要注意,先判断是否满足免税条件,再决定是否计提增值税。
别着急,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你这是在做账的时候把增值税按1%做了进去,但实际季度销售额没超过30万,符合免税政策,所以报税的时候才会出问题。
一、问题原因
1. 做账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未超30万,本应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但在做账时却按1%征收率确认了增值税。这导致账上有了增值税的记录,而实际上这部分税是不用交的,所以在报税时就出现了数据不匹配的情况。
2. 申报问题:因为做账时已经记录了增值税,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就会按照有税的情况去申报,可系统里又符合免税条件,就会出现报不上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
1. 调整账务:红字冲销原错误分录中涉及的增值税部分,即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相关科目,冲减多记的增值税。
2. 重新做账:按照正确的免税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直接全额确认收入,不再计提增值税。
3. 更正申报:在电子税务局中更正申报数据,确保申报表中的增值税相关栏次填写正确,对于免税部分应准确填写在“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等相应栏次。
三、正确做法
1. 日常做账:发生业务时,直接按不含税金额确认收入,不做增值税的账务处理。比如收到一笔款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金额为含税收入全额)。
2. 季度末判断:在季度末计算本季度累计销售额,若未超过30万,则无需计提增值税;若超过30万,则对超过部分按规定计提增值税。
3. 申报处理: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将符合免税条件的销售额准确填入“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栏次,没有其他免税项目时,无需填报《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
总之,你现在需要先把账务调整正确,再按照正确的数据进行申报。以后做账的时候要注意,先判断是否满足免税条件,再决定是否计提增值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