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你讲讲小规模纳税人交上个季度税的分录。
### 一、增值税相关分录
- 计提上季度增值税时:
- 借:税金及附加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 缴纳上季度增值税时: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 贷:银行存款
### 二、其他税费相关分录(如有)
- 计提上季度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时:
- 借:税金及附加
-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 缴纳上季度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时:
-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 贷:银行存款
### 三、特殊情况
如果企业在上个季度有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免征增值税等,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需要计提和缴纳相应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但仍需进行相关的申报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账务处理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税收政策进行准确操作。同时,要确保税务申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产生税务风险。
我来给你讲讲小规模纳税人交上个季度税的分录。
一、增值税相关分录
- 计提上季度增值税时:
- 借:税金及附加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 缴纳上季度增值税时: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 贷:银行存款
二、其他税费相关分录(如有)
- 计提上季度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时:
- 借:税金及附加
-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 缴纳上季度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时:
-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 贷:银行存款
三、特殊情况
如果企业在上个季度有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免征增值税等,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需要计提和缴纳相应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但仍需进行相关的申报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账务处理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税收政策进行准确操作。同时,要确保税务申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产生税务风险。
更多
莎莎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2025年07月01日
以目前的监管系统和大数据能力,企业不做账存在被监管到的风险。以下是具体分析,结合监管逻辑和实际情况:
---
一、银行和税务系统的联动机制
1. 资金流水监控
- 企业一般户的资金进出(包括贷款转入、转出)均在银行系统留痕。若资金用途与申报不符(例如名义为经营贷款但实际用于个人),可能触发银行风控预警。
- 税务部门已与银行联网,企业账户的大额资金流动(尤其是异常转账)可能被交叉比对,若无法合理解释,可能涉及税务稽查。
2. 税务申报数据比对
- 企业纳税金额与银行流水、发票数据等高度关联。若收入与纳税不匹配(例如账上无收入但贷款资金活跃),可能被认定为隐瞒收入或偷税漏税。
- 示例:若贷款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但企业未确认负债(如“其他应付款”),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失衡,引发税务关注。
---
二、大数据穿透式监管
1. 工商和税务信息共享
- 企业注册信息、纳税记录、社保缴纳等数据已打通。若企业长期零申报或账务混乱,可能被列入异常名录(如“非正常户”)。
- 税务部门可通过分析行业毛利率、费用率等指标,识别账务异常的企业(例如费用畸高但无合理业务支撑)。若企业不做账,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 进销项发票不匹配(如采购无对应销售);
- 成本费用率偏离行业平均水平;
- 个人与企业资金往来未按规定申报(如股东借款未缴税)。
---
三、不做账的具体风险
1. 被认定偷税漏税
- 企业账户资金收支未入账,可能被视同“账外经营”,需补税并加收滞纳金和罚款(税率根据税种不同,增值税、所得税等可能叠加)。
- 示例:贷款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但未入账,可能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同时所得税前费用扣除被剔除。
2. 征信和法律责任
- 银行对公账户交易数据纳入企业征信系统。若账务混乱或还款记录异常,影响企业信用评级,未来贷款可能被拒。
- 极端情况下,故意逃税或虚构债务可能触犯《税收征管法》或《刑法》(如“逃避追缴欠税”罪名)。
---
四、如何降低风险
1. 即使简单处理,也需记录关键业务
- 至少登记贷款资金的流入(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和流出(还款时反向冲销),保留借款协议和用途凭证。
- 利息部分需明确由谁承担,避免税务争议。
2. 利用政策合规处理
- 若贷款用于企业经营,可争取将利息支出转化为企业费用(需符合税法规定),但需代扣代缴个税(利息所得的20%)。
- 若贷款名义为“个人用途”,则企业账户不应留存资金,需及时转回个人账户并做好备注。即使简化处理,也应确保资金流向清晰、协议完备,避免因“账外资金”引发税务稽查或信用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