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老师
回答于05月25日
金牌答疑老师
作为会计,我必须明确告诉你:通过非正规途径“套现”拖欠工资是违法且高风险的,不仅可能面临法律处罚,还会损害自身权益。正确的解决方式应当是基于法律和财务规范,以下提供合法合规的途径供你参考:
---
### 一、优先尝试协商解决(最快且成本低)
1. 直接与公司沟通
- 书面提交《要求支付拖欠工资的函》,注明拖欠金额、时间、法律依据(如《劳动法》第50条),留存公司签收记录。
- 关键点:避免口头承诺,所有协商结果需形成书面文件(如还款协议),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
2. 通过工会或第三方调解
- 若公司有工会,可请求介入调解;若无,可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
### 二、法律途径(正式且有保障)
1. 劳动监察投诉
- 操作:携带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据,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全国投诉电话:12333)。
- 优势:流程简单,政府部门直接介入,公司可能因压力主动支付。
2. 劳动仲裁
- 适用场景:若监察部门处理无效,或公司明确拒付。
- 步骤:
- 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需含拖欠工资明细、证据清单)。
- 核心证据:劳动合同、银行流水(显示未发工资)、个税APP收入记录、考勤记录等。
- 法律依据:
- 《劳动合同法》第38条(拖欠工资可解除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
- 《劳动合同法》第85条(可要求支付赔偿金,标准为应付金额的25%-100%)。
3. 法院诉讼
- 若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仲裁裁决为终局的情况除外)。
---
### 三、税务举报(针对恶意拖欠)
- 操作:通过个人所得税APP申诉(步骤:收入纳税明细查询→申诉→选择“未取得但已缴税”),迫使公司补缴社保和个税,同时可能触发税务稽查。
- 注意:此方法需确保公司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如未足额申报个税),否则可能无效。
---
### 四、风险提示(切勿尝试)
1. 虚假发票套现:通过虚构交易开具发票套取资金,属于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刑法第205条),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 私下转账协议:与公司签订“阴阳合同”逃避个税,可能被认定为逃税,需承担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3. 第三方垫资服务:声称“代取工资”的机构多涉及诈骗或高利贷,需警惕资金损失。
---
### 五、会计视角的建议
1. 保留证据链:
- 工资条、银行流水、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等)需完整保存,作为维权依据。
- 技巧:每月工资发放后截图银行流水,标注“X月工资”并存档。
2. 财务合规性检查:
- 若公司账上有钱但拒付,可质疑其做账合规性(如是否计提应付职工薪酬),必要时向财政部门举报。
3. 经济补偿金主张: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拖欠工资导致解除合同时,可要求N倍月工资的补偿(N为工作年限)。
---
### 总结
合法途径虽需耗时,但能最大限度保障权益。建议优先通过劳动监察或仲裁解决,避免因小失大。若需进一步指导(如证据整理、法律文书撰写),可咨询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或专业律师。
作为会计,我必须明确告诉你:通过非正规途径“套现”拖欠工资是违法且高风险的,不仅可能面临法律处罚,还会损害自身权益。正确的解决方式应当是基于法律和财务规范,以下提供合法合规的途径供你参考:
---
一、优先尝试协商解决(最快且成本低)
1. 直接与公司沟通
- 书面提交《要求支付拖欠工资的函》,注明拖欠金额、时间、法律依据(如《劳动法》第50条),留存公司签收记录。
- 关键点:避免口头承诺,所有协商结果需形成书面文件(如还款协议),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
2. 通过工会或第三方调解
- 若公司有工会,可请求介入调解;若无,可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
二、法律途径(正式且有保障)
1. 劳动监察投诉
- 操作:携带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据,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全国投诉电话:12333)。
- 优势:流程简单,政府部门直接介入,公司可能因压力主动支付。
2. 劳动仲裁
- 适用场景:若监察部门处理无效,或公司明确拒付。
- 步骤:
- 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需含拖欠工资明细、证据清单)。
- 核心证据:劳动合同、银行流水(显示未发工资)、个税APP收入记录、考勤记录等。
- 法律依据:
- 《劳动合同法》第38条(拖欠工资可解除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
- 《劳动合同法》第85条(可要求支付赔偿金,标准为应付金额的25%-100%)。
3. 法院诉讼
- 若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仲裁裁决为终局的情况除外)。
---
三、税务举报(针对恶意拖欠)
- 操作:通过个人所得税APP申诉(步骤:收入纳税明细查询→申诉→选择“未取得但已缴税”),迫使公司补缴社保和个税,同时可能触发税务稽查。
- 注意:此方法需确保公司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如未足额申报个税),否则可能无效。
---
四、风险提示(切勿尝试)
1. 虚假发票套现:通过虚构交易开具发票套取资金,属于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刑法第205条),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 私下转账协议:与公司签订“阴阳合同”逃避个税,可能被认定为逃税,需承担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3. 第三方垫资服务:声称“代取工资”的机构多涉及诈骗或高利贷,需警惕资金损失。
---
五、会计视角的建议
1. 保留证据链:
- 工资条、银行流水、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等)需完整保存,作为维权依据。
- 技巧:每月工资发放后截图银行流水,标注“X月工资”并存档。
2. 财务合规性检查:
- 若公司账上有钱但拒付,可质疑其做账合规性(如是否计提应付职工薪酬),必要时向财政部门举报。
3. 经济补偿金主张: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拖欠工资导致解除合同时,可要求N倍月工资的补偿(N为工作年限)。
---
总结
合法途径虽需耗时,但能最大限度保障权益。建议优先通过劳动监察或仲裁解决,避免因小失大。若需进一步指导(如证据整理、法律文书撰写),可咨询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或专业律师。
更多
竹子老师
回复
木棉老师
05月14日
在北京市社会保险体系中,各项保险的缴费比例是明确规定的。以下为各险种占总金额的比例(单位与个人合计):
1. 养老保险
- 单位缴纳:16%(自2019年5月1日起,原20%逐步调整至16%)。
- 个人缴纳:8%。
- 合计比例:24%(单位16% + 个人8%)。
2. 医疗保险
- 单位缴纳:9%(部分行业或困难企业可能按较低比例执行)。
- 个人缴纳:2% + 3元(大病统筹)。
- 合计比例:11% + 3元(单位9% + 个人2% + 3元)。
3. 失业保险
- 单位缴纳:0.5%(部分行业或困难企业可能阶段性降低)。
- 个人缴纳:0.2%。
- 合计比例:0.7%(单位0.5% + 个人0.2%)。
4. 工伤保险
- 单位缴纳:根据行业风险等级浮动(如0.2%-1.9%),个人不缴纳。
- 合计比例:行业浮动比例(仅单位承担)。
5. 生育保险
- 单位缴纳:0.8%(自2020年起并入医疗保险统一缴费)。
- 个人不缴纳。
- 合计比例:0.8%(仅单位承担)。
总结:
- 总缴费比例:养老保险24% + 医疗保险11%+3元 + 失业保险0.7% + 工伤保险(行业浮动) + 生育保险0.8% = 约36.5% + 3元 + 工伤保险比例。
- 注意: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仅由单位承担,个人无需缴纳。具体行业工伤保险比例需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风险等级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