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的流程并非是审计先反馈审计意见,然后企业财务改错,之后审计用企业财务改的表来输出审计报告。以下是一般的审计报告流程:
1. 审计计划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会计政策等。
-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 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
2. 审计实施阶段
- 内部控制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实质性程序: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详细审查,包括抽样检查、分析性复核等。
- 获取审计证据:通过检查文件、函证、观察、询问等方式收集支持审计意见的证据。
3. 审计报告阶段
- 整理审计证据: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编写审计报告初稿: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就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听取其意见。
- 修改审计报告:根据沟通结果对审计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
- 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将最终定稿的审计报告提交给委托人或相关利益方。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存在错报或其他问题,审计师会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求其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纠正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师会直接使用企业调整后的报表来出具审计报告,而是会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企业的调整情况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因此,上述描述中的“审计先反馈审计意见,然后企业财务改错,之后审计用企业财务改的表来输出审计报告”是不准确的。
审计报告的流程并非是审计先反馈审计意见,然后企业财务改错,之后审计用企业财务改的表来输出审计报告。以下是一般的审计报告流程:
1. 审计计划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会计政策等。
-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 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
2. 审计实施阶段
- 内部控制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实质性程序: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详细审查,包括抽样检查、分析性复核等。
- 获取审计证据:通过检查文件、函证、观察、询问等方式收集支持审计意见的证据。
3. 审计报告阶段
- 整理审计证据: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编写审计报告初稿: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就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听取其意见。
- 修改审计报告:根据沟通结果对审计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
- 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将最终定稿的审计报告提交给委托人或相关利益方。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存在错报或其他问题,审计师会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求其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纠正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师会直接使用企业调整后的报表来出具审计报告,而是会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企业的调整情况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因此,上述描述中的“审计先反馈审计意见,然后企业财务改错,之后审计用企业财务改的表来输出审计报告”是不准确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