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11月10日
你作为试岗成本会计,核心逻辑是:通过入库、出库单据+生产数据+门店要货数据,核算产品成本并监控损耗。
以下是你的操作路径和关键点:
---
✅ 一、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1. “入库单”与“采购计划”/“采购订单”
- 入库单(如图1)是原材料进厂的记录,来源是采购部门的采购订单。
- “采购计划” → 采购 → 入库 → 成本入账。
2. “出库单”与“生产领料”
- 出库单(图3)中“原辅料出库”就是生产领料,对应“11月5日出库明细”表。
- 这些出库数量就是你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
3. “分拣数据”与“门店要货量”
- 分拣数据 = 实际发往门店的数量(图4),应等于“要货数量”减去报损。
- 你拿到的《2025年11月6日数据汇总表》中的“分拣数量”和“门店确认数量”可以核对是否一致。
4. “生产报损” vs “门店报损”
- 生产环节的损耗(生产报损) + 门店运输/销售损耗(门店报损) = 总损耗。
- 需要关注是否异常,影响成本核算。
---
✅ 二、你的工作逻辑(成本会计视角)
# 1️⃣ 每日成本核算流程:
- 第一步:获取每日出库单(原料出库)
- 对应“11月5日出库明细”,这是生产领用的原材料成本。
- 计算:`出库数量 × 单价 = 原材料成本`
- 第二步:匹配生产产出
- 从“分拣数据”或“生产报表”中找到当天生产的面包、蛋糕等成品数量。
- 把总原料成本分摊到各个产品上(如按重量、比例分摊)。
- 第三步:核对门店收货情况
- 比较“分拣数量”与“门店确认数量”
- 差额即为“配送损耗”或“门店未接收”
- 若有差异需追溯原因
- 第四步:计算单位成本
- `总成本 ÷ 成品数量 = 单位成本`
- 用于后续财务核算、定价参考
---
✅ 三、重点关注项
| 项目 | 关注点 |
|------|--------|
| 🔹 出库单 | 是否全部已审核?是否有漏记? |
| 🔹 生产报损 | 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 |
| 🔹 门店报损 | 是正常损耗还是管理问题? |
| 🔹 价格调整 | 是否有调价?影响成本吗? |
| 🔹 库存查询 | 可查当前库存,防止账实不符 |
---
✅ 四、建议你做的动作(第一天起)
1. ✅ 打开“出库单” → 导出11月5日所有原料出库明细
2. ✅ 对比“11月5日出库明细”表,确认金额一致
3. ✅ 拿到当日“分拣数据”和“门店确认数据”,做差额分析
4. ✅ 初步估算某款产品(如面包)的成本
5. ✅ 向生产文员确认:“出库单”是否及时录入?是否有漏单?
---
📌 小结:你的角色是“连接生产与财务”的桥梁
- 你不是只看数字,而是要理解:
- 原料怎么进来?
- 生产用了多少?
- 产品卖了多少?
- 哪里浪费了?
- 每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
这样你才能完成:成本核算 → 成本控制 → 财务报表支持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做个简单的“日成本核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