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级经济法难点解析代位权与撤销权的区别与行使要点
来源:牛账网 作者:樱桃子老师 阅读人数:10979 时间:2025-08-08


在2025年中级经济法的学习中,代位权与撤销权是债权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两项重要权利,也是考试中容易混淆的难点内容。许多考生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准确区分二者的适用情形和法律效果,导致案例分析题频繁失分。本文将从法律定义、行使条件、实施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对比,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掌握这两种权利的核心要点。
一、代位权与撤销权的法律定义
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合同法》第73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撤销权则是指当债务人实施减少财产的行为(如无偿转让财产、低价处分财物等)危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这一权利在《合同法》第74条中予以确立。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代位权是债权人"代位"行使债务人已有的权利;而撤销权是债权人"撤销"债务人已实施的不当行为。
二、代位权与撤销权的行使条件对比
(一)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1. 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到期债权
2. 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第三人)也享有到期债权
3. 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且影响了债权人权益
4. 债务人债权不具有专属性(如抚养费、人身损害赔偿等不得代位)
(二)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1. 债权人对债务人存在合法有效债权
2. 债务人实施了减少责任财产的行为
3. 该行为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4. 主观方面
- 无偿行为(如赠与)不考虑主观状态
- 有偿行为需证明受让人恶意
三、权利行使的法律程序差异
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为原告,次债务人为被告,债务人可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诉讼请求通常为直接要求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撤销权诉讼中,债权人为原告,债务人为被告,受益人/受让人为第三人。诉讼请求为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权利均需通过诉讼方式行使,且都受除斥期间限制代位权无特别规定,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撤销权则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即消灭。
四、两种权利行使的法律效果差异
代位权行使后,次债务人直接向债权人履行,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相应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债权人胜诉的诉讼费用由次债务人承担。
撤销权行使后,债务人的不当行为自始无效。债务人处分的财产应恢复原状,受益人已受领的财产应予返还。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有过错的第三人应适当分担。
五、实务中的典型易错点
1. 混淆适用情形将债务人消极不行使权利(适用代位权)与积极处分财产(适用撤销权)相混淆
2. 错误理解权利主体代位权针对次债务人,撤销权针对受益人或受让人
3. 忽视权利限制代位权不适用于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撤销权对合理对价交易一般不适用
4. 时效计算错误尤其是撤销权的双重期间限制最易被忽视
六、总结与应考建议
代位权与撤销权虽然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但二者的立法目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存在本质区别。在案例分析时,考生应当首先判断债务人的行为性质
- 若债务人"该做不做"(如不追讨到期债权),考虑代位权
- 若债务人"不该做却做"(如低价转让财产),考虑撤销权
同时注意两种权利的行使必须通过诉讼程序,且要符合各项法定要件。掌握这些核心区别点,就能在考试中准确判断案情,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失分。
通过系统梳理代位权与撤销权的异同点,希望考生能够建立起清晰的法律逻辑框架,在经济法考试中游刃有余地应对相关考题。理解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应试,更是实务中保护债权人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条件虽然有些苛刻,但是带来的好处确是受益匪浅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升华,更使得职场道路更加平坦宽阔,为了帮助中级考生们更高几率的通过中级考试,牛账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海量中级考试干货资料,具体如下:
资料二:中级会计实务各章节分录汇总
资料三:中级会计《经济法》数字考点汇总
资料四:中级会计《财务管理》必备公式
最后提醒各位:想千万次不如行动一次(去听课>>)!与其被别人卷,还不如卷别人!快来开始学习!!!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