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老师
回答于05月19日
金牌答疑老师
(扶了扶老花镜,拿起算盘)娃子,你这问题问得好!咱会计讲究个“账实相符”,但具体操作起来确实有讲究。
先说正常情况:为啥比“生产成本贷方”和“库存商品借方”?
生产成本的贷方,反映的是当期完工产品的成本(即结转金额),而库存商品的借方,记录的是入库商品的成本。理论上,这两个数应该是一致的,就像左手倒右手,东西总量没变。比如你1月生产了100万成本的成品,那生产成本贷方记100万,库存商品借方也得记100万,否则就是“东西丢了”或者“凭空多了”。
再说特殊情况:为啥有时候要对比“库存商品贷方”?
库存商品的贷方,一般对应的是销售出库的成本(即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当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计价时,如果期初有库存,那么本期入库成本(借方)和出库成本(贷方)可能不完全对应。比如:
- 期初库存有50万,本月生产入库100万(借方),但卖了80万(贷方),这时候库存商品借方累计是100万,但贷方累计是80万,两者不一致是正常的。
- 但如果直接拿生产成本贷方(100万)和库存商品贷方(80万)比,会发现差异,这时候其实是因为销售出库导致了差异,而不是生产环节的问题。
汇算清缴前为啥要交叉核对?
1. 防漏转成本:生产成本贷方必须全部转到库存商品借方,如果不一致,说明可能有未结转的生产成本,导致库存虚低、成本虚高。
2. 防多计库存:如果库存商品借方比生产成本贷方大,可能是人为多写了入库金额(比如把费用错计入成本)。
3. 结合贷方看逻辑:库存商品贷方反映的是销售成本,如果生产成本贷方远大于库存商品贷方,说明存货积压;如果库存商品贷方远大于生产成本贷方,可能是动用了期初库存,或者计价方法出问题。
举个例子:
假设全年生产成本贷方累计1200万,库存商品借方累计1200万,但库存商品贷方(销售成本)只有1000万,剩下的200万就是期末存货。这时候:
- 生产成本贷方 vs 库存商品借方:检查是否全部结转,没问题。
- 生产成本贷方 vs 库存商品贷方:差额200万正好是存货,逻辑也通。
总结:
- 正常情况下:生产成本贷方 = 库存商品借方(保证生产环节成本正确结转)。
- 交叉核对贷方:是为了验证存货变动是否合理,排除销售成本结转或计价方法的影响。
记住,会计就像拼图,每一块都要严丝合缝,但你得知道哪几块该拼在一起!
(扶了扶老花镜,拿起算盘)娃子,你这问题问得好!咱会计讲究个“账实相符”,但具体操作起来确实有讲究。
先说正常情况:为啥比“生产成本贷方”和“库存商品借方”?
生产成本的贷方,反映的是当期完工产品的成本(即结转金额),而库存商品的借方,记录的是入库商品的成本。理论上,这两个数应该是一致的,就像左手倒右手,东西总量没变。比如你1月生产了100万成本的成品,那生产成本贷方记100万,库存商品借方也得记100万,否则就是“东西丢了”或者“凭空多了”。
再说特殊情况:为啥有时候要对比“库存商品贷方”?
库存商品的贷方,一般对应的是销售出库的成本(即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当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计价时,如果期初有库存,那么本期入库成本(借方)和出库成本(贷方)可能不完全对应。比如:
- 期初库存有50万,本月生产入库100万(借方),但卖了80万(贷方),这时候库存商品借方累计是100万,但贷方累计是80万,两者不一致是正常的。
- 但如果直接拿生产成本贷方(100万)和库存商品贷方(80万)比,会发现差异,这时候其实是因为销售出库导致了差异,而不是生产环节的问题。
汇算清缴前为啥要交叉核对?
1. 防漏转成本:生产成本贷方必须全部转到库存商品借方,如果不一致,说明可能有未结转的生产成本,导致库存虚低、成本虚高。
2. 防多计库存:如果库存商品借方比生产成本贷方大,可能是人为多写了入库金额(比如把费用错计入成本)。
3. 结合贷方看逻辑:库存商品贷方反映的是销售成本,如果生产成本贷方远大于库存商品贷方,说明存货积压;如果库存商品贷方远大于生产成本贷方,可能是动用了期初库存,或者计价方法出问题。
举个例子:
假设全年生产成本贷方累计1200万,库存商品借方累计1200万,但库存商品贷方(销售成本)只有1000万,剩下的200万就是期末存货。这时候:
- 生产成本贷方 vs 库存商品借方:检查是否全部结转,没问题。
- 生产成本贷方 vs 库存商品贷方:差额200万正好是存货,逻辑也通。
总结:
- 正常情况下:生产成本贷方 = 库存商品借方(保证生产环节成本正确结转)。
- 交叉核对贷方:是为了验证存货变动是否合理,排除销售成本结转或计价方法的影响。
记住,会计就像拼图,每一块都要严丝合缝,但你得知道哪几块该拼在一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