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文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08月28日
你的分录和提供的分录逻辑基本一致,但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以下是对比分析:
你的分录:
1. 补计提7月增值税(销项税额)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2,854.21
- 贷:(未提供具体科目)
2. 补计提7月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 借:(未提供具体科目)
-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1,699.22
3. 补计提7月增值税(预交增值税)
- 借:(未提供具体科目)
- 贷:应交税费—预交增值税 11,154.99
提供的分录:
1. 销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0,000
-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0,000
2. 预缴增值税
- 借:应交税费—预交增值税 22,000
- 贷:银行存款 22,000
3. 销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调整)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0,000
-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8,000
- 应交税费—预交增值税 22,000
分析:
- 销项税额处理:你的分录中直接记录了销项税额,而提供的分录则是将销项税额转出至“未交增值税”。
- 预缴增值税处理:你的分录中记录了预缴增值税的金额,而提供的分录则是直接记录预缴增值税并冲减“未交增值税”。
- 未交增值税处理:你的分录中记录了未交增值税的余额,而提供的分录则是通过调整销项税额转出和预缴增值税来确定未交增值税的余额。
结论:
- 逻辑一致:两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准确记录销项税额、预缴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的情况。
- 具体操作差异:提供的分录更详细地展示了销项税额转出和预缴增值税的具体操作步骤,而你的分录则简化了这一过程。
建议:
- 保持一致性:建议按照提供的分录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每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便于后续的账务核对和审计。
- 简化操作:如果你的账务处理相对简单,且能确保账务准确,也可以采用你的分录方式,但需确保每个科目的余额准确无误。
因此,你的分录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但为了账务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建议参考提供的分录方式进行操作。
希文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08月27日
进项税额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000
贷:相关科目(如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0,000
8月份交税结转: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8,000
贷:银行存款 8,000
确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余额正确。
希文老师
回复
杨阳老师
08月27日
分录基本正确,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补计提7月增值税时,应在摘要中明确标注“补提7月增值税”。
2. 确认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预缴税额的金额无误。
3. 最后一行合计确保借贷平衡。
整体逻辑合理,符合会计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