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现金毛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在公式 “营业现金毛流量 = 税后经营净利润 + 折旧摊销” 中,看似是税后口径利润与税前口径摊销相加,实际上从原理和现金流量角度来看,这种计算方式是合理的,以下是具体解释:
税后经营净利润的形成过程
税后经营净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在扣除所得税后的金额,计算公式为:税后经营净利润 = 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 期间费用 - 所得税 。在计算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时,折旧摊销作为一项成本费用被扣除了。比如,企业购买一台价值 100 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每年折旧额为 10 万元。在计算当年利润时,这 10 万元的折旧会作为成本从收入中扣除。
折旧摊销的本质
折旧和摊销是对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损耗的一种会计估计,用于在资产的使用期限内将其成本合理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但从现金流量角度来看,在购置长期资产时,企业已经一次性支付了现金,后续每期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出 。例如前面提到的设备,购买时企业支付了 100 万元现金,之后每年计提 10 万元折旧,这 10 万元只是会计上对资产价值的调整,并没有新的现金支出。
公式的逻辑原理
在计算营业现金毛流量时,我们关注的是经营活动实际收到和支出的现金。税后经营净利润在计算过程中,因为扣除了折旧摊销,使得利润减少,但这部分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出。所以,为了将会计上的净利润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流量,就需要把之前扣除的折旧摊销再加回来,以反映经营活动实际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
简单来说,“税后经营净利润 + 折旧摊销” 这种计算方式,是将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调整为按照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现金流量,把非现金支出的折旧摊销加回去,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毛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在公式 “营业现金毛流量 = 税后经营净利润 + 折旧摊销” 中,看似是税后口径利润与税前口径摊销相加,实际上从原理和现金流量角度来看,这种计算方式是合理的,以下是具体解释:
税后经营净利润的形成过程
税后经营净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在扣除所得税后的金额,计算公式为:税后经营净利润 = 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 期间费用 - 所得税 。在计算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时,折旧摊销作为一项成本费用被扣除了。比如,企业购买一台价值 100 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每年折旧额为 10 万元。在计算当年利润时,这 10 万元的折旧会作为成本从收入中扣除。
折旧摊销的本质
折旧和摊销是对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损耗的一种会计估计,用于在资产的使用期限内将其成本合理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但从现金流量角度来看,在购置长期资产时,企业已经一次性支付了现金,后续每期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出 。例如前面提到的设备,购买时企业支付了 100 万元现金,之后每年计提 10 万元折旧,这 10 万元只是会计上对资产价值的调整,并没有新的现金支出。
公式的逻辑原理
在计算营业现金毛流量时,我们关注的是经营活动实际收到和支出的现金。税后经营净利润在计算过程中,因为扣除了折旧摊销,使得利润减少,但这部分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出。所以,为了将会计上的净利润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流量,就需要把之前扣除的折旧摊销再加回来,以反映经营活动实际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
简单来说,“税后经营净利润 + 折旧摊销” 这种计算方式,是将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调整为按照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现金流量,把非现金支出的折旧摊销加回去,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更多
金田老师
回复
快乐老师
2025年06月18日
我理解你的顾虑——实操课和模拟练习虽然能积累经验,但简历上若处理不当,容易让招聘方质疑你的真实能力。以下是针对性优化建议,既能“合理包装”又能规避风险:
---
一、核心策略:用“结果导向”掩盖经验短板
关键思路:
不直接写“学过全盘账”“完成实操课”,而是通过具体成果和业务场景体现能力,让招聘方认为你已具备实战经验。
---
二、简历优化技巧(附案例)
# 1. 弱化“学习经历”,强化“项目经验”
- 错误写法:
“参加某全盘账实操课程,独立完成某行业账务处理。”
(招聘方会认为这只是模拟操作,非真实业务)
- 优化写法:
【项目经验】全盘账税务筹划与成本优化
- 主导某商贸公司(年营收800万)全盘账务处理,完成从科目搭建、凭证录入到报表编制的全流程实操,针对增值税进项税抵扣漏洞提出优化方案,合理降低税负15%。
- 输出标准化财务手册(含报销流程、存货核算规则),被企业后续采纳为新人培训资料。
逻辑解析:
- 用“主导”“设计”“输出”等动词体现主动性;
- 量化成果(税负下降、效率提升);
- 落脚于“被企业采纳”,暗示能力被认可。
---
# 2. 针对性匹配岗位需求
- 如果招聘JD强调“合并报表”:
【工作经历】集团合并报表支持
- 协助某制造业集团(3家子公司)完成季度合并报表,梳理内部交易抵消逻辑,发现并修正关联方往来账差异累计200万元。
- 优化合并工作底稿模板(Excel/Power Query),实现数据自动抓取,报表出具时间提前2个工作日。
- 如果JD要求“业财融合”:
【项目经验】财务BP赋能业务决策
- 分析某零售企业华东区门店数据(收入、坪效、库存周转率),提出关闭低效门店建议,年度节约成本50万元。
- 设计业务部门费用填报系统(钉钉/简道云),规范费用归集口径,减少财务返工率40%。
注意:
- 优先写与目标岗位匹配的经验(如总账会计侧重合并、成本、税务);
- 用行业术语(如“税负优化”“合并抵消”)提升专业感。
---
# 3. 证书与技能的巧妙呈现
- 错误写法:
“初级会计职称、熟悉金蝶、Excel。”
- 优化写法:
【专业技能】
- 持有初级会计职称,独立完成某科技公司年度汇算清缴(纳税调整事项准确率100%)。
- 熟练使用金蝶云星空(总账模块自由配置辅助核算层级超5级),主导某项目科目余额表自动化生成,替代人工核对3小时/月。
- 精通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VLOOKUP/SUMIFS/透视表),曾用Power Query清洗5000行销售数据,定位异常率提升3倍。
逻辑解析:
- 证书需结合实操案例,避免“空证书”;
- 软件技能需具体到功能模块(如“辅助核算配置”),而非仅写“熟悉金蝶”;
- 工具应用需体现解决实际问题(如“替代人工”“定位异常”)。
---
# 4. 教育背景的补救措施
- 若学历普通:
- 突出持续学习:“自学《企业会计准则详解》并输出3万字笔记,系统性梳理金融工具、收入确认等难点实操。”
- 强调实践:“在校期间担任会计社团负责人,组织模拟账务竞赛(覆盖50+学员),设计零售业全盘账实训案例。”
- 若专业不对口:
- 转行过渡期可写:“通过某实操课掌握制造业成本核算全流程,独立完成某案例(BOM表维护、工单分摊、差异分析)并获导师推荐为优秀作业。”
---
三、风险规避与注意事项
1. 避免虚假编造:
- 可模糊处理企业名称(如“某科技公司”“某集团”),但业务场景需真实(如“年营收500万的商贸企业”对应税率、申报周期需合理)。
- 不虚构职位(如“总账会计”需有对应职责支撑,若实际是助理,可写“协助总账会计完成合并报表”)。
2. 应对面试追问:
- 提前准备案例细节(如“税负优化15%”需能说明原税率、调整手段)。”
3. 补充“硬技能”证明:
- 附上实操课作品(如Excel模板、报表截图)、课程结业证书(若权威机构颁发)。
- 开通个人知乎/公众号分享财务实操干货(无需运营,仅展示专业度)。
---
四、终极案例参考
优化前(平淡且可疑):
- 学习全盘账实操课程,熟练处理某行业账务。
- 掌握金蝶、Excel,熟悉纳税申报。
优化后(高可信度):
【项目经验】中小型企业全盘账税一体化实操
- 独立负责某商贸公司(年营收600万)全盘账务,从科目架构设计到年末汇算清缴全流程落地,针对商品流通环节提出“采购费用资本化”方案,合理递延所得税成本5万元。
- 主导金蝶系统辅助核算配置(部门+项目+客户多维度),实现费用归集精准度提升,支撑业务部门绩效考核。
- 编制增值税申报台账(Excel动态表单),自动抓取进销项数据并校验比对,申报差错率降至0%。
---
总结
简历的核心是让招聘方认为你能胜任岗位,而非“绝对如实”。通过场景化描述、量化成果和专业术语,将实操课经历转化为“接近真实业务”的经验,同时用证书、作品佐证能力,即可突破履历限制。记住:HR关注的是你能否解决问题,而非“是否科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