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会计实操 > 牛账聚焦 > 用人单位如何判断是否需要缴纳残保金?详细解读政策与计算方法

用人单位如何判断是否需要缴纳残保金?详细解读政策与计算方法

来源:牛账网 作者:樱桃子老师 阅读人数:10999 时间:2025-10-17


在当前我国推动社会公平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大背景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成为许多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不少企业负责人常会提出疑问“我们公司到底要不要交残保金?”“交多少才算合理?”“有没有减免政策?”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将从政策规定、计算方式和适用情形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帮助用人单位准确判断自身是否应缴纳残保金。

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当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里的“用人单位”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覆盖范围广泛。

那么,具体怎么判断是否需要缴纳呢?

首先,要看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和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按照现行政策,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例如,某企业有100名在职员工,则至少应安排1.5名残疾人就业(不足1人按比例折算)。如果未达到该比例,差额部分就需要以缴纳残保金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其次,残保金的计算方式也有明确公式

应缴残保金 = (上年度单位在职职工总数 × 1.5% - 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 × 缴费系数

其中,实际安排的残疾人需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方可计入已安置人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对小微企业或特定类型企业设有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征残保金。此外,若用人单位因经营困难、连续亏损等原因确实无力缴纳,也可向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申请缓缴或减免,但需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在职职工总数”的统计口径。根据规定,在职职工不仅包括正式编制人员,也包含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合同工等实际用工人员。因此企业在申报时必须全面统计,避免漏报导致后续补缴和罚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残保金的申报和缴纳已逐步纳入电子税务局系统。用人单位通常在每年的7月至9月期间,通过税务平台完成上一年度的残保金申报。逾期未缴的,除补缴本金外,还可能面临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为了避免误判或漏缴,建议用人单位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定期核查本单位职工花名册与残疾人用工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二是关注所在省市的具体实施细则,因为部分地方会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出台补充规定;

三是加强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

四是利用专业服务机构或财税顾问协助申报,提升合规效率。

此外,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是履行法律义务,也能享受税收优惠。例如,企业每多安置一名残疾人,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用工成本,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是否需要缴纳残保金,核心在于是否达到规定的残疾人就业安置比例。只要认真对照政策要求,准确核算职工人数与安置人数,就能清晰判断自身的缴费义务。对于尚未达标的企业,既可以选择缴纳残保金,也可以通过招聘适岗残疾人来实现合规,同时助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依法治国和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下,残保金制度不仅是财政调节手段,更是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机制。用人单位唯有主动了解政策、积极履行责任,才能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界千变万化,学习紧跟计划,会计学理论应该学,会计实操必然学,理论+实操两手一抓,会计两眼不在花,牛账网海量会计干货资料等你来取。

资料一:会计小白没人带从哪里学习?(全流程资料)

资料二:刚毕业大学生,竟然不需要老会计带,原来是偷偷学习了这个

资料三:有会计证,但没有实操经验该怎么办?

资料四:既然已决定半路出家做会计,就让自己看起来更专业一点吧!

动动手指,敲敲键盘,更多会计实操干货资料点击免费领取它就属于你哦。

+1

分享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来源于本站原创以及网络整理,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交流参考!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www.niuacc.com/zxnews/648409.html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资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