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蔬菜供应链公司,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若用于生产9%税率货物,按9%扣除率计算;若用于加工13%税率货物,可按10%扣除率计算。需注意取得合规发票(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且流通环节的免税普通发票不可抵扣。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蔬菜供应链公司,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若用于生产9%税率货物,按9%扣除率计算;若用于加工13%税率货物,可按10%扣除率计算。需注意取得合规发票(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且流通环节的免税普通发票不可抵扣。
竹子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2日
剔除住房租赁,财产租赁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税率计算不同。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800)×20%;>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1-20%)×20%。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800)×预扣率-速算扣除数;>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1-20%)×预扣率-速算扣除数,年度汇算时并入综合所得按3%-45%累进税率计算。
竹子老师
回复
木森老师
07月22日
个人财产租赁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均按次计算。财产租赁所得3500元,应纳税额=(3500-800)×20%(或10%,住房租赁适用10%)=540元(或370元);5000元,应纳税额=5000×(1-20%)×20%(或10%)=800元(或400元)。劳务报酬所得3500元,应纳税额=(3500-800)×20%=540元;5000元,应纳税额=5000×(1-20%)×20%=800元。
曦月老师
回复
竹**师
07月10日
(点根烟,翻开笔记本)中等风险不算红牌警告,但绝对值得重视。我干这行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小风险拖成大麻烦的。给你拆解几个关键点:
1. 常见触发原因
- 地址异常: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不符,或者用的虚拟地址被税务盯上(比如工商登记的厂房实际是住宅)
- 人员关联:法人、财务、办税员要是同一个人,或者这些人名下有其他异常企业,系统直接标红
- 申报异常:连续零申报、收入忽高忽低、税负率低于行业均值50%以上,这些都容易触发预警
- 发票问题:新办企业突然大额领票、作废发票比例超过30%、开票内容和经营范围对不上号
2. 具体影响
- 限制性措施:可能暂时不让领发票、限制网上申报功能,得去税务局现场核验资料
- 稽查概率:中等风险会被纳入重点观察名单,后续抽查比例从5%跳到30%左右
- 信用评级:连续两次中等风险,纳税信用等级可能从A级降到B级,影响招投标资质
3. 应对方法
- 先搞清楚风险点:登录电子税务局看“监控结果详情”,或者直接去大厅打印《风险提示书》
- 准备三套材料:
①基础证:营业执照副本、租赁合同、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②业务证明:近期水电账单、银行流水、两三份典型合同
③情况说明:比如“因搬迁导致地址变更,已办理工商变更正在同步税务登记”
- 特殊案例处理:如果是税负率低,准备行业数据对比表;如果是人员关联,提供离职证明或情况说明
举个我经手的例子:有家商贸公司因为连续三个月增值税税负率低于行业均值40%,被标中等风险。我们整理了上下游合同、运费单据,发现他们主要做农产品批发享受免税政策,写说明附上免税文件,三天就解除风险了。
金田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1日
以下是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报销制度及出纳工作流程的通用文件模板,内容基于典型企业规范,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 一、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框架)
#### 1. 总则
- 目的:规范财务行为,保障资金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及各部门(可根据实际调整为“集团成员企业”)。
- 原则:依法合规、预算控制、分级管理、风险防范。
#### 2. 组织架构与职责
- 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制度制定、预算管理、资金调配、税务筹划、财务监督等。
- 管理层权限:董事会审批重大财务事项(如投资、融资、资产处置);总裁办公会审议年度预算、利润分配等。
- 岗位分离:财务负责人与出纳职责分离,禁止直系亲属担任关联岗位。
#### 3. 核心内容
- 会计核算:执行统一会计政策,规范凭证填写、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及审计流程。
- 预算管理:实行“上下结合”的全面预算编制,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定期分析执行差异。
- 资金管理:集中管理资金,严控现金使用范围,规范银行账户开设与审批。
- 资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定期盘点并计提减值准备。
- 内部控制:建立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财务风险预警等机制。
参考文件:
- 《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综合框架型)
- 《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完整版)
---
### 二、财务报销制度
(参考《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全面型模板)
#### 1. 总则
- 原则: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及时性,严禁虚报或超标准报销。
- 适用范围:全体员工(含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
#### 2. 报销流程
1. 事前申请:大额费用需提前填写《费用申请单》,经部门负责人/总经理审批。
2. 凭证要求:
- 发票抬头为公司全称,项目填写清晰,连号整理。
- 差旅费需附《出差申请单》、住宿清单、交通票据等。
- 业务招待费需注明招待对象、事由及人数。
3. 填写报销单:按类别粘贴票据,注明用途、金额、附件张数,签字完整。
4. 审批流程:部门负责人初审 → 财务复核 → 授权人终审(按金额分级审批)。
5. 付款与归档:出纳核对无误后付款,会计归档报销凭证。
#### 3. 报销标准(示例)
- 差旅费:交通费实报实销,住宿按职级标准,餐费按地区标准补贴。
- 业务招待费:需提前申请,按客户级别设定限额,超支部分自理。
- 办公费:采购需申购单,耗材定期盘点,维修需审批。
参考文件:
- 《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全面型)
- 《社区服务计划财务报销专用制度》
---
### 三、出纳工作流程
(参考《出纳工作详细流程》及岗位规范)
#### 1. 岗位职责
- 负责现金收付、银行结算、日记账登记、资金日报编制。
- 审核报销凭证合法性,执行付款审批流程,确保资金安全。
- 定期盘点现金,核对银行对账单,协助会计编制财务报表。
#### 2. 日常工作流程
1. 收入处理:
- 现金收入当面清点,开具收据,当日存入银行。
- 银行收入核对到账信息,登记日记账,异常情况及时反馈。
2. 支出处理:
- 审核报销单签字完整性、票据合规性、预算符合性。
- 根据审批结果办理现金/银行支付,加盖“付讫”章。
3. 月末工作:
- 核对银行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上报未达账项。
- 协助会计进行账务核对,参与库存现金盘点。
#### 3. 风险控制
- 禁止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超库存限额及时送存银行。
- 印鉴分离保管(财务章+法人章),U盾分权管理。
参考文件:
- 《出纳工作详细流程》
- 《出纳的基本工作及流程》
---
### 四、文件获取途径
1. 企业内部文件:若企业已有制度,可直接向财务部门申请电子版或纸质版。
2. 行业模板参考:
-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https://www.casc.org.cn)下载会计准则文件。
- 税屋网(https://www.shui5.cn)查询税收政策及实务案例。
- 中国会计视野论坛(https://bbs.esnai.com)获取同行分享的制度模板。
3. 定制化服务:通过会计服务网站(如牛账网、会计网)购买企业内控制度设计服务。
---
### 老会计建议
1. 制度落地:制定制度后需配套培训,明确操作细节(如报销填单示例、审批权限表)。
2. 动态更新:定期修订制度以适应政策变化(如税法调整、报销标准更新)。
3. 监督执行:通过内审、抽查凭证等方式确保制度有效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如需具体文件模板或条款解释,可提供企业类型(如制造业、服务业)或特殊需求,进一步补充针对性内容。
金田老师
回复
曦**师
07月01日
牛账网本身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统一的“会计资料库”网址,但牛账网提供了丰富的会计学习资源和课程,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信息:
1. 牛账网官网:https://www.66study.cn/ 这是牛账网的主要学习平台,提供初级会计、中级会计、CPA、税务师等各类会计考试的直播课、录播课以及题库等学习资源。
2. 牛账网公众号: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牛账网”关注其公众号,公众号会定期推送会计学习资料、政策解读、实操经验等内容,也会提供一些免费课程和学习资料的领取链接。
3. 牛账网APP:在应用商店中搜索“牛账网”可下载安装其APP,方便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学习会计课程和查看学习资料。
曦月老师
回复
竹**师
07月10日
(拿起计算器边按边说)这个问题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了,从业人数和社保缴纳人数不一致确实有风险,但也别慌,听我给你拆解清楚:
1. 理论上要一致
- 按规矩,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从业人数应该包含所有签劳动合同、交社保的正式员工,毕竟社保是法定强制的。
- 工商年报里的从业人数也得填实际交社保的人数,别搞小动作。
2. 实际中允许有差异
- 时间差:比如月初入职的员工,社保可能次月才增员,申报时人数对不上很正常。
- 特殊人员:法人代表、股东如果不领工资,申报时可以不计入从业人数,但社保得单独处理。
- 灵活用工:兼职、临时工如果签的是劳务合同,不用交社保,但申报时得算从业人数。
3. 差异太大会被盯上
- 税务申报的从业人数如果长期比社保缴纳人数少,可能会被系统预警,尤其是所得税和社保基数联动的地区。
- 工商年报如果填的人数明显少于实际社保人数,可能被认定为隐瞒真实经营规模。
4. 怎么填才安全?
- 季度申报时:按(季初+季末)/2计算平均值,临时工、实习生也要算进去。
- 年度汇算时:以12月社保缴费明细为准,和所得税申报人数对齐。
- 实在对不上:在申报表附页注明“因新员工入职/离职导致社保增减延迟”,留好劳动合同和社保记录备查。
举个栗子:你公司3月底有100人,4月新招20人,社保5月才增员。二季度申报时,季初100人+季末120人,平均按110人填,附注说明新增员工情况,这就合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