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对赌协议中的业绩和成本分配方式。假设业绩和成本是按比例分配的,即每个店承担的成本与它的业绩成正比。
### 解析过程:
1. 确定总业绩和总成本:
- 总业绩 = 100万(1,000,000)
- 总成本 = 30万(300,000)
2. 确定单个店的业绩:
- 其中一个店的业绩 = 12780
3. 计算该店在总业绩中的占比:
- 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 \( \frac{12780}{1000000} \)
4. 计算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总成本 × 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 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
\text{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300,000 \times \frac{12780}{1000000}
\]
5. 进行具体计算:
- 先计算比例:\( \frac{12780}{1000000} = 0.01278 \)
- 然后计算成本:\( 300,000 \times 0.01278 = 3834 \)
### 结论:
该店应承担的成本为3834元。
### 详细步骤总结:
1. 确定总业绩和总成本。
2. 确定单个店的业绩。
3. 计算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4. 用总成本乘以该比例,得到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得出了该店应承担的成本为3834元。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对赌协议中的业绩和成本分配方式。假设业绩和成本是按比例分配的,即每个店承担的成本与它的业绩成正比。
解析过程:
1. 确定总业绩和总成本:
- 总业绩 = 100万(1,000,000)
- 总成本 = 30万(300,000)
2. 确定单个店的业绩:
- 其中一个店的业绩 = 12780
3. 计算该店在总业绩中的占比:
- 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 \( 12780 / (1000000) \)
4. 计算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总成本 × 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 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 300,000 × 12780 / (1000000)
5. 进行具体计算:
- 先计算比例:\( 12780 / (1000000) = 0.01278 \)
- 然后计算成本:\( 300,000 × 0.01278 = 3834 \)
结论:
该店应承担的成本为3834元。
详细步骤总结:
1. 确定总业绩和总成本。
2. 确定单个店的业绩。
3. 计算该店业绩占总业绩的比例。
4. 用总成本乘以该比例,得到该店应承担的成本。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得出了该店应承担的成本为3834元。
更多
杨阳老师
回复
竹子老师
2024年11月30日
以下是一些固定资产一般有残值率的相关信息:
1. 房屋和建筑物:这类资产通常具有较高的残值率。例如,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没有规定具体的比例,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确定预计净残值率。
2.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残值率相对较低,因为它们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后,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不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一样。
3. 运输工具:火车、轮船、飞机、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这些资产的残值率会根据其使用状况和市场需求而有所不同。
4. 生产经营用的工具、器具、家具:这些资产的残值率也较低,因为它们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和老化。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总的来说,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残值率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资产的性质、使用状况、市场需求以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残值进行复核,以确保折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杨阳老师
回复
竹子老师
2024年11月30日
关于你提到的从别人那边转让的厂房,如果之前已经计提了5年折旧,那么你现在接手后的折旧年限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如下:
1. 确定剩余使用年限:需要了解该厂房的原始购置日期、预计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以及之前的折旧政策。如果原企业已对该厂房计提了5年折旧,则剩余的使用年限为15年。
2. 考虑已使用年限和状况:除了查看账面记录外,还应实地考察厂房的实际状况,包括其维护情况、磨损程度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厂房的实际使用寿命和剩余折旧年限。
3. 遵循税法规定:在确定折旧年限时,还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对于房屋和建筑物,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因此,即使原企业已计提了5年折旧,你接手后仍需按照不低于剩余年限(即15年)来计提折旧。
4. 考虑会计政策一致性:为了保持会计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建议在接手后继续沿用原企业的折旧方法和政策(除非有充分理由进行调整)。这意味着,如果原企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且预计净残值率为3%-5%,那么你也应继续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比例进行折旧计提。
5. 注意特殊情况:如果厂房在转让过程中存在特殊约定或条件(如加速折旧、一次性扣除等),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从别人那边转让的厂房,如果之前已经计提了5年折旧,你现在接手后的折旧年限应基于厂房的原始购置日期、预计使用年限、实际状况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剩余的折旧年限应不低于15年(即20年减去已计提的5年)。同时,还需注意保持会计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杨阳老师
回复
竹子老师
2024年11月30日
残值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所选的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类型以及企业的会计政策等。
1. 折旧方法的影响: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导致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的折旧额分配不同,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例如,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内,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则在早期计提较高的折旧金额,后期逐年递减。
2. 固定资产类型: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可能有不同的残值率标准。例如,房屋、建筑物的残值率可能与电子设备的残值率不同。
3. 企业会计政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会计政策来确定残值率。一般来说,残值率应在原值的3%~5%范围内,但具体数值由企业主管部门确定,并报同级财政备案。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国内企业残值率一般为5%,外资企业一般为10%,但这并非绝对规定。
4. 特殊情况下的调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或需要重新评估时,企业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残值率。
综上所述,残值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会计政策来确定合适的残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