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牛账网 > 教师资格证 > 历年真题 >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来源:牛账网 作者:牛小编 阅读人数:10967 时间:2022-04-20

免费提供专业会计相关问题解答,让您学习无忧

曦月老师 官方答疑老师

职称: 一级讲师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走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第一节 教学概述问题的解答吧。

  牛账网为大家提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刷2000题,发布教师资格复习资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让大家畅游教资题库,帮助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让大家轻松拿证!

  第一节 教 学 概 述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除了教学外,教育还有其他途径,如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因此,教育与教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精析】B根据题干可知,杨老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体现了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

  3.【精析】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能动性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出选择,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4.【精析】A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5.【精析】A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教师通过呈现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题干中的老师运用的是实物直观。

  6.【精析】B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题干中张老师通过展示钟表模型,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概念,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7.【精析】C题干中的罗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学生形成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清晰表象,体现的即是直观性原则。

  8.【精析】B儿童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从而理解知识,遵循的是直观性原则。

  9.【精析】A荀子这句话强调实际观察的重要性,体现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

  10.【精析】C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意思是教育学生要进行启发、诱导,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11.【精析】B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12.【精析】C题干所述出自于《学记》,意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即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精析】A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由一条一条小溪小河汇聚而成。它蕴含了循序渐进原则。

  14.【精析】C“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要按顺序不越级,循序渐进。“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学记》中的这些言论,都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15.【精析】D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的李老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16.【精析】D根据题干所述,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针对人的共性,教育需要坚持统一要求;针对个性,教育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

  17.【精析】D题干中的马老师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18.【精析】B题干中王老师对两位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19.【精析】B陶行知关于松树和牡丹的例子运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20.【精析】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思想教育。题干中的曹老师不仅讲授知识,还介绍祖冲之的卓越贡献,激起学生的自豪感,遵循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21.【精析】A陶行知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即教学合一。

  22.【精析】B秧田型座位是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以一排一排的方式面对教师而坐。这种座位布置方式限制了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教师可以随意走到教室任何地方,便于监控和管理学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最适合讲授法。

  23.【精析】B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的即是讨论法。

  24.【精析】C演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张老师展示了大量图片是对演示法的运用。

  25.【精析】B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即属于参观法。

  26.【精析】A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或课外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体悟感情,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属于练习法。

  27.【精析】A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材料,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变化情况,以获得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题干所述是老师指导学生操作化学实验,属于实验法。

  28.【精析】B题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主体是学生,故属于实验法。

  29.【精析】D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0.【精析】B实习作业法强调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题干所述即属于实习作业法。

  31.【精析】A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2.【精析】A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即班级课堂教学。

  33.【精析】A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34.【精析】B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缺点是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最不利于因材施教。

  35.【精析】D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复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36.【精析】A古代的学校主要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直到17世纪初才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37.【精析】B现场教学是把教学活动安排在有关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题干中的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路口进行观察,属于现场教学。

  38.【精析】C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分组教学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

  39.【精析】A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组教学。

  40.【精析】A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学习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1.【精析】D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在课前或家里预先通过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课堂上师生开展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题干中学生课前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上与老师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即属于翻转课堂的运用。

  42.【精析】C开放课堂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题干所述即为开放课堂。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于老师处理学生朗读文章段落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要求,同时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值得学习。

  首先,于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了小鹏的主体积极性,既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因势利导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建立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其次,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自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课堂中启发小鹏如何声情并茂地演绎文章段落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再次,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要求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材料中,于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小鹏同学心领神会,迅速掌握知识的内涵,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最后,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于老师能够根据小鹏同学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灵活转变教学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更好更精彩地完成课堂教学。

  (2)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

  第一,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故教学的主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进行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天赋。

  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无一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天赋。在这过程中,教师追求艺术的创造效果,学生渴望从听课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表现。材料中,于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小鹏与其他同学领会到了“有气无力”的内涵,即体现了教师的艺术创造,促进了教学的进行。所以,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有审美和艺术的创造。这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又一根源。

  第三,从教学内容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真、善、美的统一。所以,教学内容包含审美的因素,具有艺术性。所以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在学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2.【参考答案】(1)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这样来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表扬踊跃发言的同学。对于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予以肯定,教师及时的强化可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加主动自愿地学习。

  其次,发挥教育机智,将“5块钱是否重要?”作为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在该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节约的美德。

  (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首先,教师要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即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D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前三项均是教师或学生的单边活动。

  2.【精析】A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题干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自己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影响。

  3.【精析】B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非唯一工作,另外学校还有学校管理、行政等工作。

  4.【精析】B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简称“双基”。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5.【精析】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故A项正确,C项错误。智育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还包括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故B、D两项错误。

  6.【精析】D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7.【精析】A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始用个体认识论的原理来分析教学过程。他以“感觉论”为基础提出了有关教学过程方面的进步理论。

  8.【精析】B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9.【精析】A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认识的引导性。⑤认识方式的简捷性。

  10.【精析】D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体验。题干所述体现的即是认识的间接性。

  11.【精析】D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主要有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条。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题干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正体现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12.【精析】C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智力)的发展。

  13.【精析】C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形式教育论注重能力培养,实质教育论重视知识的传授。题干所述即为实质教育论的观点。

  14.【精析】D题干强调了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理所应当地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15.【精析】D题干中的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作文,来使学生感受妈妈的爱以及更加尊重信任自己的妈妈,这体现了该语文老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6.【精析】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规律也称为双边性规律,指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该规律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17.【精析】D题干中“师傅”和“个人”的关系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18.【精析】D儿童中心论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师的系统传授,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辩证统一的关系。

  19.【精析】A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20.【精析】A领会知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题干中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环境恶化状况有所了解,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为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打下基础,属于教学过程的领会阶段。

  21.【精析】C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2.【精析】C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题干所述即是直观性原则的典型表述。

  23.【精析】B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题干中的地理老师用地球仪进行授课,体现的即是对直观性原则的运用。

  24.【精析】B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精析】C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知,“产婆术”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出的教学原则均是启发性原则。

  26.【精析】D“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温故而知新”是说复习旧知识会有新的收获,都体现了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7.【精析】B采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一个要求就是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英语教师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注意复习和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利用已有知识掌握新概念等。这就是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典型体现。

  28.【精析】C循序渐进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由“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可知,张老师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

  29.【精析】A“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的意思是:流水这种东西,不填满地上的那些坎坎洼洼,它是不会前进的。该观点在教学中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30.【精析】B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获得适宜的发展”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31.【精析】C题干中的典故意为:两个性格不同的学生像孔子请教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句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2.【精析】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由题干“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可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

  33.【精析】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A项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34.【精析】D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体现的即是量力性原则的概念。

  35.【精析】C“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正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36.【精析】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37.【精析】C发现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38.【精析】C发现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题干所述体现的即是发现教学模式。

  39.【精析】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由布卢姆提出。

  40.【精析】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该模式基本程序:①定向教学目标。②单元掌握。③形成性测验。④终结性测验。

  41.【精析】C暗示教学模式是由洛扎诺夫提出并且创立的。

  42.【精析】A暗示教学模式指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暗示教学模式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存在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

  43.【精析】A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44.【精析】C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它是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45.【精析】B在范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

  46.【精析】B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学习的教学模式。题干所述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概念。

  47.【精析】A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48.【精析】B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抛锚)。③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④协作学习(学生讨论交流)。⑤效果评价(随时观察并记录)。

  49.【精析】C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题干描述的是讲读法的特点。

  50.【精析】D讲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方式,不包括说课。

  51.【精析】D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故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52.【精析】B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所述内容体现的即是对讨论法的运用。

  53.【精析】B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故A、D两项错误。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比较适合用讲授法中的讲解法,故C项错误。

  54.【精析】D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都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55.【精析】B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读书能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两个方面。

  56.【精析】C演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的描述即是对演示法的运用。

  57.【精析】A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和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进行小孔成像实验”可知,实验的操作者是教师,属于演示法的运用。

  58.【精析】A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到红军长征中的战斗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即属于参观法。

  59.【精析】D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为参观法。

  60.【精析】A练习法是各年级、各学科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61.【精析】B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62.【精析】C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题干所述即是对情境教学的运用。

  63.【精析】C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64.【精析】B尝试教学法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65.【精析】A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指向性、调控性和层次性。

  66.【精析】D方法型策略是指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

  67.【精析】B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8.【精析】B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69.【精析】B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70.【精析】A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①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③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⑤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⑥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71.【精析】C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组织形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72.【精析】B个别教学的优点在于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古代教学一般采用个别教学。

  73.【精析】D外部分组,即打破传统的年龄分组的方法,按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成绩及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编组教学。

  74.【精析】A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外部分组与内部分组、能力分组与作业分组。

  75.【精析】D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式教育”,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所创。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它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76.【精析】B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77.【精析】B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由克伯屈首创。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题干描述的是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78.【精析】B设计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学。设计教学法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难以落实。

  79.【精析】B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卡斯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的。

  80.【精析】C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或级长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也就是“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题干中张老师运用的是导生制。

  81.【精析】C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华虚鹏。

  82.【精析】B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参考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

  3.【参考答案】(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4.【参考答案】(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参考答案】(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参考答案】(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7.【参考答案】(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教学的重难点。(3)课程性质和特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8.【参考答案】(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6)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孙老师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①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材料中,孙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让学生到大自然进行直接观察,这是贯彻了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②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材料中,孙老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

  2.【参考答案】(1)张老师贯彻的教学原则如下:

  ①直观性教学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材料中,张老师讲“圆的认识”的时候给学生带了小车轮,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丰富了学生表象,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②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材料中,张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探索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材料中,张老师在讲圆的知识前,先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圆形的车轮,这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要求老师教学要有系统性,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材料中,张老师从简单的知识点提问,遇到难题时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教学上由浅入深,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①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通过一个个不断加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作答,并对其回答进行评价,既推动着课堂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材料中,学生面对“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得很稳呢?”等有难度的问题,互动争论探讨,交流意见,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最终获得了问题的答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③发现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的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重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张老师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然后得出正确结论,这运用了发现法。

  3.【参考答案】(1)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的李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张超上科学课时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关注到了张超的个性差异,对他进行了因材施教,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李老师发现张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让张超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并为张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张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张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关于小伙伴们提问的问题老师已经解答完毕,希望老师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希望所有学员在牛账网学有所成,关注牛账网即可了解更多有关教资考试内容。

牛账网2022年教师资格证新课上线,全新升级的新课从多年成功辅导的经验中,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资考试命题规律、重点、难点,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员开设2022年幼儿园全程班、小学全程班、初中全程班、高中全程班及面试等课程等,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带你高效备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1

分享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来源于本站原创以及网络整理,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交流参考!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www.niuacc.com/zxjszg/173721.html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资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