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统文化素养
来源:牛账网 作者:牛小编 阅读人数:11202 时间:2022-04-08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走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第三节 传统文化素养问题的解答吧。
牛账网为大家提供小学综合素质必刷2000题,发布教师资格复习资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让大家畅游教资题库,帮助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让大家轻松拿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素养
刷真题
单项选择题
1.【精析】C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为1921点,二更为2123点,三更为23次日1点,四更为13点,五更为35点。
2.【精析】C二十四节气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C项中秋和重阳为传统节日,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3.【精析】A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初伏固定为10 天,大致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故距离初伏最近的是大暑。
4.【精析】C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习俗有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和拜年等。题干中,诗文的意思是:在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描写的正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因此,诗中所描写的“元日”对应今天的节日是春节。
5.【精析】B该词词牌名是《生查子·元夕》。上元、元夕指的都是元宵节,其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6.【精析】C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根据题干中“今知命”可知寿主年龄是50岁。
7.【精析】D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所以题干中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官员生活的朝代可能是唐朝。A、B、C三项都是在隋朝之前,尚未出现科举制,不可能是该官员生活的朝代。
8.【精析】C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其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和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9.【精析】A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体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
10.【精析】D茅山、崂山、武当山都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D项九华山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11.【精析】C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名字来源于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刷模拟
单项选择题
1.【精析】A按古代时段的划分,现在的19:0021:00属于一更。
2.【精析】B此句出自韩愈所作《春雪》一诗。“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3.【精析】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杜甫《春夜喜雨》,描写的是雨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出自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描写的是小暑。“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出自《孟冬寒气至》,“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对应农历的十月,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4.【精析】B“数九”从冬至开始算起。
5.【精析】C依据十天干,辛的下一个年份是壬。依据十二地支,亥的下一个年份是子。所以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
6.【精析】D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一甲子为六十年。
7.【精析】C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8.【精析】C二十八星宿的名称,自西向东分别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因此,C项属于北方玄武七宿。
9.【精析】B该诗出自宋代诗人毛滂所作《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大意是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入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因此,描写的是春节的情景。
10.【精析】D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1.【精析】B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12.【精析】A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13.【精析】D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等。
14.【精析】C端午节为每年的五月初五,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等习俗。
15.【精析】B巧果即七夕果,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是巧果的生产旺季。
16.【精析】A《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书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从题中的“天子”可知,祭日、祭月的礼制在周代已经存在了,而周代属于先秦时期。
17.【精析】B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18.【精析】D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根据题干诗句中的“菊花”“登高”两词可知是重阳节。
19.【精析】B题干诗句选自唐代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登高望远、插茱萸等习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精析】B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饴糖;元宵节吃汤圆;腊八节喝腊八粥;春节吃饺子。
21.【精析】B火把节主要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22.【精析】D中国的古称有:“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海内”“中域”“九州”“震旦”“赤县”等,不包括华州。华(huà)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
23.【精析】D根据阴阳学说,向日面为阳,背日面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地势西北高,向东南渐低,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的南面、河床的北岸都是向阳的,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的北面、河床的南岸都是背日面,为阴。另外,由于地势的缘故,我国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北干、南湿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24.【精析】C我国五大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5.【精析】B中华五岳为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山西的恒山、湖南的衡山、河南的嵩山,其中位置最南的是衡山,最北的是恒山。
26.【精析】B题干是杜甫登上泰山时所作《望岳》一诗中的诗句。
27.【精析】D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的男子;总角泛指没有成年的少男少女;豆蔻年华泛指十三四岁左右的女孩,含苞待放,稚嫩青涩;始龀垂髫泛指8岁左右的孩子,正在换牙。
28.【精析】B《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因此“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
29.【精析】D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男)——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由对联中“甲子”可知寿主年龄为60岁。
30.【精析】A“豆蔻”是指十三、十四岁的女子。
31.【精析】A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例如,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等,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而“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舍弟。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如称呼对方的父亲为令父、令尊。故选A项。
32.【精析】B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33.【精析】A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4.【精析】B令正为尊称对方的嫡妻;令嫒或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弟指对方的弟弟。
35.【精析】B古代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
36.【精析】C在西方医学没有传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杏林、悬壶、岐黄都是中医的别称。
37.【精析】A王羲之东床坦腹,深得郗太傅喜爱,将女儿郗璇嫁给王羲之,称女婿为东床、东坦便出于此;柳下惠坐怀不乱说的是春秋鲁国展获(柳下惠)的故事;郑镒依靠自己的老丈人张悦升官,在泰山封赏,将老丈人称为泰山的典故出自于此;萧史用笛声打动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二人乘坐龙凤归隐山林,乘龙快婿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38.【精析】D“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9.【精析】B古代帝王自称一般使用孤、寡、朕这三个词。“敝”一般用于普通人的自称。
40.【精析】C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41.【精析】B现代礼仪中,客人一般坐在对着门口的位置,并且由主人引入座位,视为尊重。坐北朝南和坐西向东是古人的礼仪。
42.【精析】A五礼为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43.【精析】C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金兰之交,意思是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点头之交意思是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因此C项情义更为深重。
44.【精析】D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从下到上依次为院试,也叫童试,考上者称为“生员”,即秀才;乡试,也叫秋闱,生员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举人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贡士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依次叫状元、榜眼、探花。
45.【精析】C“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46.【精析】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最早设立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晋武帝时设立国子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以来的最高学府。
47.【精析】C元朝时,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此来管辖澎湖和台湾列岛。
48.【精析】D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武当山为道教名山,故不选。
49.【精析】D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目前官方和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13个王朝。
50.【精析】D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有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
查看本书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链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综合素质(小学)答案解析
关于小伙伴们提问的问题老师已经解答完毕,希望老师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希望所有学员在牛账网学有所成,关注牛账网即可了解更多有关教资考试内容。
牛账网2022年教师资格证新课上线,全新升级的新课从多年成功辅导的经验中,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资考试命题规律、重点、难点,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员开设2022年幼儿园全程班、小学全程班、初中全程班、高中全程班及面试等课程等,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带你高效备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