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形资产入股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按公允价值确认转让所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小规模3%)、个人所得税(个人投资者按“财产转让所得”20%)及印花税(产权转移书据万分之五)。具体适用情况需结合投资主体性质与税收优惠政策判定。
以无形资产入股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按公允价值确认转让所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小规模3%)、个人所得税(个人投资者按“财产转让所得”20%)及印花税(产权转移书据万分之五)。具体适用情况需结合投资主体性质与税收优惠政策判定。
莎莎老师
回复
竹子老师
2025年07月15日
应交增值税与上期相比波动大,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下面我根据多年的经验,给你详细分析下可能的原因:
一、销售方面
1. 销售收入变动
- 销售数量变化:如果企业本期的销售数量比上期大幅增加或减少,那么对应的销项税额也会随之变动。例如,企业开发了新的市场或推出了热门产品,导致销量大增,销项税额就会显著增加;反之,若市场需求萎缩或产品滞销,销量下降,销项税额也会减少。
- 销售价格调整: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价格发生变动,会影响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如企业提高了产品价格,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会增加;若降低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 销售结构变化
- 不同税率产品销售占比变化:企业销售的货物或服务可能适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如果高税率产品的销售占比提高,应交增值税通常会增加;反之,低税率产品销售占比上升,应交增值税可能减少。例如,企业原本以销售税率为 13%的电子产品为主,本期开始兼营税率为 6%的技术服务,且技术服务业务量逐渐扩大,就会使整体应交增值税发生变化。
- 免税或零税率业务变化:企业开展的免税业务或零税率业务的数量或比例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应交增值税的波动。比如,某企业原本部分农产品销售享受免税政策,本期免税农产品的销售量减少,而应税农产品销售量增加,就会导致应交增值税上升。
二、采购方面
1. 采购成本变动
- 原材料价格波动: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变化会影响进项税额。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企业采购相同数量的原材料所支付的金额增加,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原材料价格下降,进项税额会减少。例如,钢铁企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价格波动较大,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进项税额和应交增值税。
- 采购费用变化: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如果取得合法抵扣凭证,也可以计入进项税额抵扣。这些费用的增减会影响进项税额,进而影响应交增值税。如企业与供应商协商改变了运输方式,导致运输费用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会增加。
2. 采购渠道和供应商变化
- 供应商选择变化:不同的供应商可能提供不同的发票类型和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改为从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采购货物,小规模纳税人可能无法提供足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应交增值税增加。
- 采购渠道调整:企业改变采购渠道,如从国内采购转为进口采购,或者从直接采购改为通过代理商采购,可能会影响进项税额的获取和计算。进口货物的关税、消费税等税费以及代理商的手续费等因素,都会使应交增值税发生变化。
三、其他经营方面
1. 固定资产购置或处置
- 固定资产购置: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如果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大规模购置固定资产会使当期进项税额大幅增加,从而减少应交增值税。例如,企业新建厂房或购买大量生产设备,会使进项税额显著上升,应交增值税相应减少。
- 固定资产处置:处置固定资产时,可能需要计算缴纳增值税。如果企业出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增值税,会使应交增值税增加。此外,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纳税情况。
2. 税收优惠政策变化
- 国家税收政策调整:政府可能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取消原有的优惠政策,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应交增值税。例如,对某些行业或业务的增值税税率进行下调、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实施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政策等,都会使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发生变化。
- 企业自身符合优惠条件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或业务范围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符合或不再符合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如企业原本从事符合条件的环保业务,享受增值税减免政策,但本期环保业务减少,不符合优惠条件,就需要按照正常税率缴纳增值税,应交增值税会增加。
3. 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差异
- 收入确认时间差异: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时间与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能不一致。例如,企业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照会计准则在发出货物时确认收入,但增值税纳税义务可能在收到预收款时产生。这种时间差异会导致不同期间的应交增值税波动。
- 进项税额抵扣时间差异: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可能在不同时间进行认证和抵扣。如果企业在本期集中认证和抵扣了大量进项税额,会使当期应交增值税减少;反之,如果进项税额抵扣延迟,应交增值税会增加。
- 税务调整事项:企业可能存在一些税务调整事项,如以前期间的税务差错更正、税务稽查后的补税等,这些都会影响当期的应交增值税。
总之,应交增值税的波动可能是由销售、采购、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要仔细分析具体情况,找出导致波动的主要原因,以便更好地进行税务管理和财务规划。
竹子老师
回复
莎**师
07月07日
我干会计这行已经十多年了,来给你说道说道这两个问题。
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都不算入所得税费用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计入成本费用科目,不影响企业的损益。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呢,是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的。企业所得税才是计入所得税费用,这两者跟所得税费用没有直接关系。
再说说员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这个也不计入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员工个人,企业只是代扣代缴。企业在代扣的时候,会计分录是借“应付职工薪酬”,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企业支付工资时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的,属于员工的个人负担,而不是企业的费用。所以别把这些税费弄混了,不然账目会乱套的。
莎莎老师
回复
竹子老师
2025年07月15日
营业成本大于营业收入,意味着企业入不敷出,长期下去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下面我根据多年的经验,给你分析下可能的原因:
一、成本方面
1. 生产成本过高
- 原材料采购问题:采购的原材料价格过高,可能是市场价格上涨,或者采购渠道不合理,没有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和付款条件。比如在原材料供应紧张时期,企业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高价采购,这会直接增加营业成本。
- 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或者员工操作不熟练等原因,都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增加、生产周期延长。例如,一台老旧的机器可能需要更多的维修时间和零部件更换,增加了制造费用,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效率,使得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
- 人工成本过高:如果企业雇佣了过多的员工,或者员工的工资水平过高,超过了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人工成本在营业成本中占比过大。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尤为重要。
2. 销售成本失控
- 销售费用过高:企业在市场推广、广告宣传、销售人员提成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过大。比如过度依赖广告投放来促进销售,但广告效果不佳,投入产出比失衡,导致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增加了营业成本。
- 运输和物流成本增加:产品运输距离过长、运输方式选择不当,或者物流配送效率低下,都会造成运输和物流成本上升。例如,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选择了速度更快但费用更高的快递方式,而不是更经济实惠的普通物流,增加了销售成本。
3. 管理不善导致成本浪费
- 库存管理问题: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严重,都会增加成本。库存积压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加仓储费用和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而缺货则可能导致生产中断,紧急采购原材料或商品时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增加了采购成本。
- 费用控制不力: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对各项费用的审批和控制不严格,存在浪费现象。比如办公用品随意采购、水电费浪费等,这些看似小的开支,累积起来也会增加营业成本。
二、收入方面
1. 销售价格偏低
- 市场竞争激烈: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价格。例如在电商行业,各大平台经常进行价格战,企业为了吸引顾客,不断降低售价,导致营业收入减少。
- 产品或服务附加值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缺乏独特的卖点和竞争优势,附加值不高,只能以较低的价格销售。比如一些同质化严重的日用品,企业很难将价格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2. 销售渠道不畅
- 市场开拓不足:企业的市场范围狭窄,销售渠道单一,无法将产品或服务有效地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例如,企业只依赖本地市场,没有积极拓展外地或国际市场,限制了销售数量和收入的增长。
- 客户流失严重:企业的客户满意度不高,客户忠诚度低,导致老客户流失,新客户难以开发。比如企业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售后服务不到位,客户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从而使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
3. 收入确认问题
- 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变更了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可能导致当期确认的营业收入减少。例如,从一次性确认收入变为分期确认收入,会使当期的收入数据相对较低。
- 收入确认不及时:企业在实际销售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流程不畅或与客户的沟通问题,导致收入确认延迟。比如发货后未及时开具发票,或者与客户在合同条款上存在争议,影响了收入的确认时间。
三、其他因素
1.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 经济衰退: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的销售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企业可能还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营业成本。
- 政策调整:政府的税收政策、行业监管政策等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税收增加会直接提高企业的营业成本,而环保政策的加强可能导致企业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
2. 不可抗力因素
-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设备、仓库等设施,导致生产中断,存货损失,同时还需要投入资金进行修复和重建,增加了营业成本。
- 公共卫生事件: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冲击。企业可能会面临停工停产、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营业收入大幅减少,而固定成本仍然存在,导致营业成本大于营业收入。
总之,营业成本大于营业收入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经营状况,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