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你好好讲讲审计查账的顺序和特点。
### 审计查账的顺序
1. 计划准备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得先搞清楚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像业务范围、财务制度、组织架构这些。比如要是审一家制造企业,就得知道它主要生产啥产品,销售模式是啥样,财务审批流程又是如何规定的。
-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明确要审啥,是只审财务报表,还是连内部控制也一起审。比如说,要是发现这家企业近期业务扩张很快,那可能就要重点审审新业务的财务情况。
- 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的时间、人员分工,还得考虑用啥审计方法。就像审一家大公司,可能得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业务板块的审计,还要确定是用抽样审计还是详查。
2. 风险评估阶段
- 分析财务报表:看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找找有没有异常的数据变化。比如应收账款突然大幅增加,或者成本上升得不正常,这可能就有风险。
- 评估内部控制:检查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不是健全,执行得好不好。像财务审批是不是有多人签字,仓库管理是不是严格。如果内部控制薄弱,那风险就高。
-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找出高风险的地方,重点审计。比如发现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有问题,那采购相关的账目就得重点查。
3. 实施审计阶段
- 查账顺序:一般有顺查法和逆查法。顺查法就是从原始凭证开始,一步步核对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最后到财务报表,这样能保证账目的准确性,但比较费时间。逆查法则反过来,先从财务报表入手,根据发现的问题再追查到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能快速发现问题,但可能漏掉一些小问题。实际审计中,通常会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 具体审查内容:
- 原始凭证审查:看看发票、收据这些是不是真的,内容合不合法,审批手续有没有。比如一张采购发票,得看是不是有税务监制章,采购的东西是不是符合企业需求,有没有领导签字同意报销。
- 记账凭证审查:检查会计分录对不对,科目用得准不准,有没有附原始凭证。比如一笔销售业务,记账凭证上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就得看有没有销售合同、发货单这些原始凭证支持。
- 账簿审查:核对明细账和总账是否一致,看看有没有异常的账目增减。比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对不对得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数量变化是不是合理。
- 财务报表审查:检查报表的编制是不是符合会计准则,数据是不是准确,附注披露是不是充分。比如看看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是不是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利润表的净利润计算对不对。
4. 报告沟通阶段
- 整理审计证据:把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比如凭证、账簿复印件、询问笔录这些,都整理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 编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写出审计报告,说明审计发现的问题、风险,给出审计意见。如果是无保留意见,就说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真实准确的;要是有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就得说清楚原因。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把审计报告交给被审计单位,和他们沟通审计结果,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某些问题有异议,还得进一步核实。
5. 后续跟进阶段
- 监督整改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进行整改,定期检查整改情况,看看问题是不是真的解决了。比如要求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段时间再去检查制度执行得怎么样。
- 复查重点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审计问题,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到位,防止问题再次出现。
### 审计查账的特点
1. 独立性:审计人员得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能受被审计单位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就好比裁判打球赛,得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2. 客观性:审计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凭主观猜测,得有真凭实据。
3. 专业性:审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审计人员要懂财务、会计、审计这些专业知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有专业的医术才能准确诊断病情。
4. 系统性: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计划准备到实施审计,再到报告沟通和后续跟进,每个环节都有联系,缺一不可。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砌,才能建成稳固的房子。
5. 风险导向性:审计要关注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向。风险高的地方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审,风险低的地方可以适当减少审计工作量。
6. 证据充分性:审计结论得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证据要充分、可靠,不能凭空下结论。就像法官判案一样,得有证据才能定罪。
总之,审计查账是个严谨又系统的活儿,得按顺序一步步来,还要把握好它的特点,这样才能把审计工作做好,查出问题,给出准确的审计意见。
我来给你好好讲讲审计查账的顺序和特点。
审计查账的顺序
1. 计划准备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得先搞清楚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像业务范围、财务制度、组织架构这些。比如要是审一家制造企业,就得知道它主要生产啥产品,销售模式是啥样,财务审批流程又是如何规定的。
-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明确要审啥,是只审财务报表,还是连内部控制也一起审。比如说,要是发现这家企业近期业务扩张很快,那可能就要重点审审新业务的财务情况。
- 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的时间、人员分工,还得考虑用啥审计方法。就像审一家大公司,可能得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业务板块的审计,还要确定是用抽样审计还是详查。
2. 风险评估阶段
- 分析财务报表:看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找找有没有异常的数据变化。比如应收账款突然大幅增加,或者成本上升得不正常,这可能就有风险。
- 评估内部控制:检查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不是健全,执行得好不好。像财务审批是不是有多人签字,仓库管理是不是严格。如果内部控制薄弱,那风险就高。
-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找出高风险的地方,重点审计。比如发现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有问题,那采购相关的账目就得重点查。
3. 实施审计阶段
- 查账顺序:一般有顺查法和逆查法。顺查法就是从原始凭证开始,一步步核对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最后到财务报表,这样能保证账目的准确性,但比较费时间。逆查法则反过来,先从财务报表入手,根据发现的问题再追查到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能快速发现问题,但可能漏掉一些小问题。实际审计中,通常会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 具体审查内容:
- 原始凭证审查:看看发票、收据这些是不是真的,内容合不合法,审批手续有没有。比如一张采购发票,得看是不是有税务监制章,采购的东西是不是符合企业需求,有没有领导签字同意报销。
- 记账凭证审查:检查会计分录对不对,科目用得准不准,有没有附原始凭证。比如一笔销售业务,记账凭证上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就得看有没有销售合同、发货单这些原始凭证支持。
- 账簿审查:核对明细账和总账是否一致,看看有没有异常的账目增减。比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对不对得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数量变化是不是合理。
- 财务报表审查:检查报表的编制是不是符合会计准则,数据是不是准确,附注披露是不是充分。比如看看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是不是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利润表的净利润计算对不对。
4. 报告沟通阶段
- 整理审计证据:把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比如凭证、账簿复印件、询问笔录这些,都整理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 编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写出审计报告,说明审计发现的问题、风险,给出审计意见。如果是无保留意见,就说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真实准确的;要是有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就得说清楚原因。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把审计报告交给被审计单位,和他们沟通审计结果,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某些问题有异议,还得进一步核实。
5. 后续跟进阶段
- 监督整改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进行整改,定期检查整改情况,看看问题是不是真的解决了。比如要求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段时间再去检查制度执行得怎么样。
- 复查重点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审计问题,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到位,防止问题再次出现。
审计查账的特点
1. 独立性:审计人员得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能受被审计单位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就好比裁判打球赛,得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2. 客观性:审计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凭主观猜测,得有真凭实据。
3. 专业性:审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审计人员要懂财务、会计、审计这些专业知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有专业的医术才能准确诊断病情。
4. 系统性: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计划准备到实施审计,再到报告沟通和后续跟进,每个环节都有联系,缺一不可。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砌,才能建成稳固的房子。
5. 风险导向性:审计要关注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向。风险高的地方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审,风险低的地方可以适当减少审计工作量。
6. 证据充分性:审计结论得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证据要充分、可靠,不能凭空下结论。就像法官判案一样,得有证据才能定罪。
总之,审计查账是个严谨又系统的活儿,得按顺序一步步来,还要把握好它的特点,这样才能把审计工作做好,查出问题,给出准确的审计意见。
更多